金融改革创新助推自贸区发展驶上“快车道”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11.07.2015  16:42

  惊天动地的变化,在点滴革新中孕育。近两年的时间,中国银行在上海自贸区见证了金融改革对实体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

  去年9月18日,自贸试验区内的黄金国际板正式启动,区内注册机构和境外投资者,均可通过自由贸易账户投资中国黄金市场。中国银行率先完成实物金入库等准备工作,在当日开盘成交首单黄金国际板交易。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潘岳汉说,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改革每有新业务,中国银行总在第一时间叙做首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人民币借款、自由贸易账户……自贸区金融改革蹄疾步稳,包括中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步步紧跟,“零时差”地让实体企业享受到金融开放之便。

  上海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区内的改革与创新日新月异。不到2年时间里,金融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业内人士将其形象地比喻为金融改革所经历的三个版本,即由“金改1.0版”向“金改3.0版”的升级。

  眼下,区内的金融改革创新成果正在逐渐显现,在金融改革创新领域的积极的、可复制的溢出效应也在全国推广,上海自贸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田”“风向标”。

  

  

  

  

  

  

  

  

  

  

  

  

  

  

  

  上海自贸区内随处可见的金融机构

  

  

  

  

  

  

  

  

  

  

  

  

  

  

  

  自贸区管委会大厅内投资者正在自助设备前进行投融资查询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图表

  

  

  

  

  

  

  

  

  ●记者 程丽银 张永贵 魏道俊文/图

  惊天动地的变化,在点滴革新中孕育。近两年的时间,中国银行在上海自贸区见证了金融改革对实体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

  去年9月18日,自贸试验区内的黄金国际板正式启动,区内注册机构和境外投资者,均可通过自由贸易账户投资中国黄金市场。中国银行率先完成实物金入库等准备工作,在当日开盘成交首单黄金国际板交易。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潘岳汉说,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改革每有新业务,中国银行总在第一时间叙做首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人民币借款、自由贸易账户……自贸区金融改革蹄疾步稳,包括中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步步紧跟,“零时差”地让实体企业享受到金融开放之便。

  上海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区内的改革与创新日新月异。不到两年时间里,金融改革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业内人士将其形象地比喻为金融改革所经历的3个版本,即由“金改1.0版”向“金改3.0版”的升级。

  眼下,区内的金融改革创新成果正在逐渐显现,在金融改革创新领域的积极的、可复制的溢出效应也在全国推广,上海自贸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田”“风向标”。

  1、“金改”不断创新升级

  1.0版:搭建总体政策框架

  2013年9月,自贸区金改推出1.0版,“一行三会”出台了支持自贸区建设的51条意见,标志着自贸区建设总体政策框架的基本建立,推动了金融改革的顺利起步。

  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张新介绍,51条意见中,人民银行的30条意见涉及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风险管理6方面内容。

  银监会的8条措施主要是支持中外资银行入区经营发展,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证监会的5条措施旨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度;保监会的8项措施则侧重于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功能型保险机构的聚集。

  此外,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与上海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先后出台了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外汇管理等10余项实施细则。这些意见和实施细则共同构成了上海自贸区前两个阶段金融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2.0版:推出FT账户体系

  2014年5月,围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金融改革政策全面投入实施、以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为核心的强大的风险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从此,自贸区金改进入了2.0版的时代。

  FT账户的推出,将企业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有效连接,实现了境内外金融市场的融通,不仅节约了财务成本,同时提高了企业资金汇划的效率。在这个阶段,自贸区金融创新业务得到全面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在自贸区成立以前,对于有跨国业务的公司来说,有境内账户和境外账户,但两者处于相隔离状态,不能自由划转,需要层层申请。FT账户开通后,公司可以借这一中间载体打通区内、区外、境外3个市场,通过FT账户就可以与境外的资金自由划转。

  中国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行长周和华将FT账户比喻成一个联通境内境外的蓄水池。“就像三峡大坝一样,三峡水下来以后,中间有一个闸门,当水往下游去的时候,先进闸门,水放低放平再出去,境内也是一样的。”

  FT账户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完善,也为后续金融改革奠定基础。截至目前,已有17家金融机构启动了FT账户金融服务,共为区内和境外主体开立了15600多个自由贸易账户,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达5910亿元。基本满足了区内实体经济开展涉外经济投资活动的需要,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改革开放的效应充分显现。

  3.0版: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

  2月12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被外界看作自贸区金改3.0版的到来。

  实施细则的推出,意味着上海自贸区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与全球低成本资金对接,同时,取消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取而代之的是运用风险转换因子等新的管理方式,依托FT账户管理系统进行事中、事后监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新政也将适用于扩区后的上海自贸区全域。

  张新表示,实施细则的发布,是上海自贸区金改3.0版的一个关键起步。金改3.0版的核心是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个要素,使资本项目可兑换得到全面有序实施,自贸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融资全面放开,上海个人境外投资落地实施,利率市场化全面推进,上海金融市场实现与国际市场双向开放,金融业准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金融监管的“负面清单”管理全面实施,以FT账户系统为标志的各类强大的事中、事后风险管理和金融安全系统全面到位,安全、快速、同步地推进自贸区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资本项目持续开放

  今年4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关于启动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的通知》,正式宣布上海市开展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的金融机构可按相关要求向区内及境外主体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的FT账户金融服务,标志着FT账户外币服务功能的正式启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举措的推出,不仅是对FT账户服务功能的完善,更是向资本项目开放迈出的一大步。

  自通知发布后,金融机构可按要求提供经常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的外币服务。这是人民银行积极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新一轮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4月20日国务院发布《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后,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推出的第一项金融举措。

  “FT账户外币服务功能的启动为账户内本外币资金兑换带来便利,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和汇兑成本,防止汇率风险,真正有效地激发实体经济活力,作用甚至不亚于降息、降准,因为资金可以更加高效直接地流向企业,省去了以前不必要的环节。同时也利于监管,当资金兑换找到了正规途径时,可以有效杜绝地下钱庄等非法现象。”一家外资行人士在受访时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金融改革3个阶段飞跃的同时,上海自贸区在国内也率先建成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市场。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已相继在区内注册成立。此外,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也计划在自贸区内新设或增设交易场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也在积极筹划中,届时,区内和国际投资者可以直接参与这些金融市场的投资活动。

  3、融资成本一路走低

  金融改革的不断创新与升级,拓宽了企业举借境外资金的渠道,缓解了境内银行的资金压力,有效降低了区内企业的融资成本。

  2013年12月,交通银行携手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首笔区内中资企业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这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成功落地,为今后银行操作此类业务积累了实务经验。

  根据《意见》,自贸区内中外资企业均可以举借境外人民币资金,从而放宽了借款主体资格限制。对银行来说,此举将促进其加强境内外联动,在提高全球一体化服务水平的同时,更提升了银行集团整体经济效益。

  自贸试验区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这里没有税收优惠,企业却真能感到成本的下降。

  去年2月,中行自贸区分行联合中行澳门分行和中行新加坡分行,为自贸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发放跨境人民币借款,成为首笔用以支持上海自贸区主体建设的跨境人民币借款业务。据自贸区相关部门透露,目前,自贸区内企业从境外借贷人民币,得到的贷款价格约比境内区外低18%左右,这让企业能以更低成本筹措到经营所需的资金。

  自贸区金融改革政策,为区内实体经济又增加了跨境人民币、自由贸易项下贷款、在区内或海外发债等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大幅降低。目前,中国银行已为区内实体经济发放了超过100亿元的跨境人民币借款。

  同时,金融服务环境大大改善。如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自去年3月推出以来,结算总量月均增幅70%以上;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内外资企业都可以向境外融资,区内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了10%以上。

  4、“出海”流程不断优化

  通过优化私募股权基金境外投资审批流程,以备案替代审批,大幅提高了企业投资效率。

  自贸区金融创新不仅涉及政策层面的突破,还有流程的优化。如以往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跨境股权投资,需要逐级审批,耗时较长。现在简化了跨境直接投资审批环节,以备案替代审批,提高了投资效率,在5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完成境外投资项目备案。

  “从上海自贸区‘出海’速度快、服务好,最快只需要5天时间,就走完过去几个月的审批流程。”弘毅投资常务副总经理沈顺辉在受访时说。通过自贸区跨境投资平台,在招商银行的协助下,弘毅投资于去年3月成功从上海自贸区向外投资1.86亿元人民币,与苏宁电器共同收购PPTV,成为试验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出海”第一单。

  2013年年底,自贸区管委会财政和金融服务局与经济发展局等部门一道,多次调研私募股权基金境外投资的具体实施工作。弘毅投资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于是,管委会相关机构与弘毅投资一道,反复研究修改“出海”架构图,最终形成私募股权企业“出海”的标准化流程。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与自贸区合作有利于掌握股权投资企业境内募资和境外投资情况,在减少事前审批的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把试验区打造成私募股权企业“出海”的大本营。这种合作模式现已成为了自贸区内银企合作的样本。

  ■启示:

  金融改革创新带来蝴蝶效应

  一项创新,往往可以产生蝴蝶效应。在自贸区,中国银行见证了这样的关联变化: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推出,跨国型企业总部纷至沓来。

  2013年12月2日,央行出台金融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央行30条)。其中提出,区内试点跨境人民币双向现金池业务,实现境内人民币资金池与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内资金的双向流通。这项改革措施落地,意味着跨国企业在境内外的现金池可以打通,实现集团内部全球资金统一管理、统筹调配。

  这一金融新政推出仅仅3天,中国银行就为益海嘉里(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提供跨境人民币双向现金池业务服务,在当日分别实现跨境收、付1亿元人民币和1.5亿元人民币。

  据介绍,利用这一政策,跨国公司可以自由调拨在全球不同子公司的资金,资金短缺的子公司可以以更低成本获得资金,资金富余的子公司则可以盘活资金利用效率,“这为跨国公司人民币资金融入全球资金池开辟了新的渠道,助推了更多跨国集团将亚太资金管理总部迁址中国”。

  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营造了更便利的营商环境,使自贸区成了“走出去”的出海口、“引进来”的桥头堡。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落脚点在制度创新,关键看制度建设,我州的红河综合保税区亦不例外。评价其建设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业内人士认为有两个着眼点,一是看是否成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平台;二是看是否成为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平台。一句话,就是看是否达到了以开放促改革的目的。

  从这些角度分析,我州的综合保税区除了可以像上海自贸区一样在转变政府职能、投资开放、贸易便利化、法制保障等纬度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外,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亦可以有所作为,通过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真正服务实体经济。

  无论是哪一种金融主体,在开展金融创新时都需做到“两个尊重”,也就是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当前红河综合保税区的关键是推动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地,通过金融等的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业务模式,进一步做大区内业务规模。”州内银行业一相关人士分析,在金融方面,我州在注重综保区内金融交易平台建设的同时,要继续通过创新,以点带面,不断推动金融的开放创新。“一方面要做好上海自贸区现有金融创新经验的复制并发挥其‘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协调推进新的金融创新改革。要继续推动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

  眼下,上海自贸区内的金融改革创新成果正在逐渐显现,在金融改革创新领域的积极的、可复制的“溢出”效应也在全国推广。毋庸置疑,借鉴自贸区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探索的这些成熟经验,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我州综合保税区的金融服务创新来说可谓是一条捷径,必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