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古戏台 多少故事在这里粉墨登场
炎炎夏日,婺城区图书馆馆长张嬿还在忙着一项看似与图书业务无关的活:金华市古戏台数据库的建设与上传。在完成前期收集资料、网络平台开发之后,他们要进行数据录入,数字化相关文献,这是他们此次“金华古戏台”项目的收尾。
“金华市古戏台数据库”是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内容之一,婺城区图书馆于2016年接下了这个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项目,他们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走遍金华各地农村,对八婺古戏台的情况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掌握。
古老而富有地方色彩的演出空间
金华历史上素称“小邹鲁”,文化艺术精彩纷呈,特别是戏曲演出更是弦歌不断,遍及城乡——“梦戏去噢”,一句得意方言,道出了戏迷们走街串乡闹聚戏场的劲头。要说看戏那就不得不说金华古戏台,明清的金华城乡演出活动处于鼎盛时期,戏台也由此应运而生,从民俗礼仪的祭祀,自娱自乐的渔舟小唱到走向形态各异的戏曲舞台,构成了古老而有地方色彩的演出空间。
古时戏曲演出,起源于原始宗教祭祀和民间的歌舞祭神。屈原在《九歌》中就有关于楚国祭祀歌舞的描写。1982年在绍兴城南坡出土了一座战国墓,其中有一件方形四坡顶伎乐青铜屋,室内置有乐师、歌者6人,完整的伎乐班子展现在人们面前。金华古婺州窑产品,从汉至宋代也有宗教戏曲人物塑像出现,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太平天国侍王府古建筑内,大量的戏剧故事显现在木雕构件和壁画上,生动精彩。
婺城区图书馆参与古戏台调查的范春雷表示,金华明清古戏台类型丰富,大多在神庙、宗祠、市井(会馆)、私家建筑内。金华古戏台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就属性而言,分祠堂台、庙宇台、会馆台、家庭台五种类型。由于历史的原因,庙宇台、会馆台、家庭台都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渐消失在曾经的岁月之中。
神庙戏台以府城隍庙最著名
民谚道:“有庙就有台,大村搭戏台。”神庙戏台上演的剧目五花八门,利用神的诞辰、节日演戏颇受市民商贾欢迎。如祭土地庙、祭龙王的“五方圣贤会戏”、二月廿九观音菩萨戏、四月初敬佛戏(吃乌饭)等。特别是目连戏,充斥神怪和孤魂的形象,在寺庙中演出。七月十五“鬼节”,金华东岳殿从祭祀扩展到祈福禳灾,驱疫避邪,台上台下连成一片演到天明而收场。当时影响遍及各县,相当有名:“东岳殿鬼戏市,七日七夜不收场……”
庙台演戏还与庙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教九流、摊贩云集,城乡物资交流,这也是当时社会经济自我调节、活跃市场的需要。如在金华府衙四周的神农庙会、文昌庙会、东岳殿庙会、吕成公祠市集庙会、灵应侯庙会、星君娘娘祭神会(戏台设在八咏滩头)、苏景坊集市庙会等。由三清宫、关帝庙、元妙观、元坛庙组成的十月十五双庙会,在关帝庙戏台连演数周,紫岩殿八月十五迎佛会的斗台戏有六七个戏班,白渡村庙会有12个坐唱班斗技。庙会期间热闹非凡,而府城隍庙与天王庙、义祠、将军庙一起组成的城隍庙会更是闻名浙中。
早期戴面具演戏是娱神,在城隍诞日、“三巡会”期间演给神看,到后来逐渐成为娱人的有剧目内容的庙会。九月九禹王庙(今小码头)、县城隍庙(中山路)等,逐月不止的庙会戏,百花争艳,戏班多达十几班来回赶演。今天搭台明天拆,斗戏赛唱争戏台。
金华神庙戏台以府城隍庙戏台最为著名。府城隍庙戏台创建于宋治平六年,重建于清,单檐歇山顶,建造在大门后,结构严谨。戏台四柱通体石质,戏台的穹窿为球形鸡笼顶藻井,近200个凤头昂首盘旋,制作精美,立体感很强,极符声学原理,音韵效果真切。另一处汤溪城隍庙古戏台,设立在大门厅内,三面透空,左右两侧有看楼,前有空旷的广场可容纳许多观众,戏台柱上布满了楹联题刻。
祠堂戏台开演有一整套流程
宗祠戏台源于传统宗法制度。宗祠的主要功用就是培养对祖先开创基业的崇拜敬仰,教育子弟,奖惩族人,使村落民众产生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宗祠戏台则有其特定功能——“礼乐”教化。
但凡祠堂均建有戏台。经考证,金华城乡宗祠戏台现存较多,也比较完整,一般坐落在祠堂的门厅或设在天井内。戏台构造也有讲究,根据本地风土人情阴阳占卦,并考虑空间视觉依势而建,形成主台、后台、看楼、侧廊、露天广场等。戏台有活动、半固定和固定的,台面小而简,约在12~15平方米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新戏台开演时要进行“祭台”演出,有人称“破台”,由武净出演灵官,挥剑舞刀、洒鸡血、烟雾缭绕,有的由“关公”出场,以祈地方平安,演出顺利,还有“镇台”“扫台”等仪式。这种宗教仪式本身就是戏剧的根源,有些演出也有喜剧色彩,谓之“讨彩”戏,如“天官赐福”“财神捧元宝”“魁星点头”“踏八仙”“百寿图”“九锡官”等。
金华明清时较为著名的祠堂戏台有忠烈祠、吕成公祠、义祠、方大宗雨台、西吴宗祠等,至今保存完整的有上境厅戏台、周氏宗祠、金仁塘戏台、严店祠、傅村宗祠、香火厅等等十几处,建筑结构有单檐、重檐歇山顶和硬山顶,工艺考究。戏台装饰玲珑别致,天花板五彩缤纷,屋面飞檐斗出,曲檐文瓦和艺术建筑戏台共辉映。
府衙也演剧 会馆唱戏曾兴盛
明清时官府衙门的演剧之风盛行,常设在花厅、过道、内庭等处。演出时铺设厚毛毡,台面略加修饰,舞台就展现出来。官员们聘请各班名角出演。
侍王府原是金华府衙所在,内有一些戏台建筑遗址至今仍在,如古称“露台”“衙台”。露台(露天戏台)是较为形象的舞台,它由台基、方围组成,台基为须弥座,前后砌石阶,设有护栏,上无顶屋、也无前后戏台的分隔。
这是一种在祭礼、奏乐、节令演出的露天舞台,苏轼有诗曰:“月上九门开,星河绕露台。”露台遗址在现侍王府东大门首。“衙台”在侍王府东院二殿,当时官员和眷属每逢诞辰或喜庆,均在此设台宴客,是观戏的好地方,至今屋梁上尚留下一根粗铁环,是悬挂油灯供演戏照明之用的。
金华清时著名会馆戏台有徽州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等,现均已毁。1949年前,城镇出现了新戏院,戏台成为主要活动剧场。有四牌楼书场、府院戏馆、天宁寺戏台、金中礼堂(现侍王府大殿内)、金华剧院和长乐戏馆、抗战剧场、军民俱乐部等,其初建时只建戏台,有简易屋面和栅栏,四周有围墙,场内置放桌、凳、茶具等。解放后戏曲繁荣,剧院戏台无论规模和条件都大大改善。
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里粉墨登场,剧情曲折委婉,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
古戏台如一双展开的翅膀,轻轻地扇动那故土中的往事。作为一种历史的凭证,关于戏台的故事、传说会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