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亩矿区披绿“重生”

25.08.2020  10:22

  夏日炎炎,漫步在浙江省庆元县邻近城郊的城市森林公园,只见光影流动、树木苍翠,清脆的鸟叫声让人心情愉悦,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谁曾想到,这片占地约108亩的城市森林公园,原本是一片满目疮痍的铅锌矿区,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还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为此,庆元县正视历史欠账,把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狠抓治理、修复,大力绿化、复垦,使废弃矿山成了城市森林公园,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

  “癞痢头”复绿之路遇难题

  在庆元县西北方向2.5公里的老鹰岩附近,有一处铅锌矿,该矿1992年投产,2003年因资源枯竭停产废弃。铅锌矿山以露天开采为主,经多年开采作业,形成了大面积人工裸地,造成了土壤污染与退化,同时还形成了2.6万平方米的泥石流流通区。

  通过前期治理,铅锌矿基本消除了大的安全隐患,但昔日“癞痢头”在复绿之路上遭遇了两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尾矿销库难。铅锌矿尾矿库位于老鹰岩西面山坡,为山谷型尾矿库,于1999年停止使用。尾矿库下游有110KV变电所、原龙庆54省道和松源溪,是一个典型的“头顶库”。“头顶库”安全管理难度大,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停用后仍存在坝坡失稳、坝面拉沟溃口、库内滑坡、渗漏管涌、排洪构筑物破坏、洪水浸顶溃坝等危险因素。每逢汛期或暴雨天气,这个悬在头顶的尾矿库都让当地管理部门紧绷着神经。

  第二个难题是废弃矿山绿化难。由于铅锌矿区土地退化,部分矿山边坡绿化区立地条件差,且库内矿砂含铅锌元素有毒,受重金属污染严重,所以常规绿化植物难以生长。再加上当前国内对废弃铅锌矿实施复绿治理的成功案例较少,缺乏适用的技术支撑,导致复绿难度加大。

  废矿治理迎难而上终披绿

  面对两大难题,当地管理部门并没有望而却步,反而迎难而上,让108亩废弃矿山重披“绿衣”。

  2004年,庆元县谋划的废弃铅锌矿山修复项目被列为全省首批“百矿示范”治理项目,并在全省率先开展矿山环境整治。2005年,该项目被原国土资源部列为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016年,庆元县启动废弃铅锌矿治理后改作森林公园生态修复,编制《城市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建设规划》,并将该规划与国家公园建设、全域旅游、地灾防治区划等规划融合,实现各类规划空间布局的无缝衔接,系统推进废弃铅锌矿生态修复工程。2017年8月,庆元县决定将尾矿库销库纳入城市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建设。自此,铅锌矿尾矿库正式踏上了改作森林公园的“征程”。

  庆元县应急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继完成了对尾矿库的地质勘探、技术论证、工程设计等工作。此外,联合矿山专家,对尾矿库设计标准进行提升改造,通过初期坝加固、堆积坝顶降高等方式,库内雨水能够排泄库外,为尾矿库筑起“安全坝”。去年11月,尾矿库安全设施通过竣工验收,销库工作全面完成。

  针对废弃矿山绿化难的问题,庆元县倡导“自然引导、人工辅助”的修复方式,通过渣土体改良、原生群落的植物营造、功能性植物配套造林等方式,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对受污染严重、复绿条件差的矿区,采取人工促进自然演替的方式,合理配置乔灌草立体结构,构建“以草养灌、以灌促乔”的绿化群落结构,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对于边坡的治理,采取“一坡一方案”,依托自然平台和缓坡,通过“植生袋围堰造坑、客土改良配套种植”的绿化方式,提高绿化质量。

  华丽转身成为打卡新地标

  从只注重经济效益到追求“绿富美”,庆元县复绿的这108亩废弃矿山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庆元县坚持以生态立县,努力将废弃矿山打造成全省单体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城市森林公园。

  针对园区内的植被,庆元县采用分类指导、广泛选择可吸附重金属的树种、注重乔灌草有效配置、注意客土改良种植技术、实施重金属生物修复动态监测等策略,确保复绿植被正常生长。

  如今,城市森林公园主打“绿道”和“楠木”两大主题特色。作为“城市客厅”和“城市之肺”,城市森林公园不仅成了当地群众打卡的新地标和锻炼休闲的好去处,也为全国铅锌矿山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推动矿地资源转化为林地资源、耕地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方面,庆元县开创了废弃矿山资源循环利用和价值提升的新局面,为生态、文化旅游留足了发展空间。

(庆元县林业局,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郭媛媛 胡盛东 毛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