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大运河 遇见的是深入骨髓的历史

22.03.2015  15:18

  前晚,杭州歌剧舞剧院历时三年创作的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再度回到了首演的杭州大剧院。

  距离去年5月的首演已经过去了整整10个月,在这10个月中,杭歌演员带着《遇见大运河》,走过了11座城市,巡演45场。

  “在行走了1.72万公里之后,我们想回到我们的起点。”《遇见大运河》的总导演、杭州歌剧舞剧院崔巍说,“我们想让大家看到我们这一路的成长,然后带着大家的祝福再度整装出发。

  下午4点半,离演出开场还有3个小时,崔巍依然拿着麦克风对着台上走位的演员和忙碌的灯光师做最后的指示。

  这是每一场演出前都会出现的场景。从首演,到巡演,再到现在。45场,场场如此。

  “为了精益求精。”崔巍说。

  “精益求精呗。”男主角曾凯说。

  “要精益求精呀。”主演之一华茜说。

  这是全团上下的共识和默契。

  崔巍说,在这10个月里的巡演,让《遇见大运河》和剧中那些90后甚至95后的演员们一起,慢慢地成熟。那些他们亲眼见过的景象和亲耳听过的历史,深入到了骨髓里,明白了泥土所承载的挣扎,明白了流水来之不易的灵动。“现在,这些孩子做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不再是摆一个样子,从他们投入的表情中,你能读到,他们深入的情感。

  “如果和首演对比,你会发现,我们的变化是很大的。比较直观的是视觉方面,从最初的影像投影,到如今采用了全新LED屏幕呈现的背景。背景里的图像,我们重新进行了绘制。宫墙、水波、白描长卷,场景的变化变得更加如梦似幻。”崔巍说。

  演出的许多片段都进行了修改,“改动最多的,应该算是外公的故事那一段。”崔巍向记者透露,“前后大概改了20余个版本。

  外公的故事发生在第三幕,被遗忘的运河化身“水灵”因为污染而陷入垂死的挣扎,人们漠然地从她身边走过,无动于衷。此时一个年轻、洪亮、焦急的声音传出:“我外公看到这一切,一定会伤心难过的。”接着就是一段画外音,一位老人讲述自己在运河边成长的故事,因为战乱,他辗转去了远方,从此运河就变成了他的乡愁,成了他想把骨灰安放的地方。

  “这是整出剧里最难的两个段落之一。”崔巍说,“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一个转折点是在第二幕《繁荣》和第三幕《遗忘》之间,我们采用了新闻联播的方式,用事实把运河从遥远的历史拉回到我们身边。而外公的故事是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间,我们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知道,运河不仅仅是环境,而是我们心中的那个故乡。

  首演的时候,在画外音这一段,演员在台上是定格住的。但进行了很多次的调整后,想让观众真正有所触动,演员是在律动的,就像运河流进了观众的心中一样。

  晚上9点,演出结束。

  每一幕不同的情绪,都变成了观众脸上生动的表情——第一幕压抑沉重的追溯,是观众紧缩的眉头和盈眶的热泪;第二幕的繁荣是观众对华美造型和生动演绎的赞叹;第三幕是令人心碎的遗忘;第四幕上演的拯救和遇见,振奋的音乐与飘逸的舞姿,让观众因为共鸣而无法停止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