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造纸家族古法革新 传统造纸术迎春天
中新网宁波8月25日电(记者 林波)在浆水中一撩、一提、一掀,伴随着袁恒通的动作,纸便如魔术般显现出来。今年81岁的袁恒通是浙江省宁波市奉化棠云村人,也是宁波现在惟一的手工纸生产者。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手工造纸技艺因工序多、耗时久而逐渐淡出民众视线。
1951年,袁恒通开始学习晒纸技艺,就此与纸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机制纸业的猛然兴起,手工竹纸迅速受到市场挤压,手工纸坊经营难以为继,纷纷歇业。最后,只剩下了袁恒通一个作坊。
经历了手工造纸由盛而衰的场景,在造纸事业陷入即将断代的窘境时,袁恒通一家成了为数不多的守望者,至今保留着一整套的造纸技艺和设备,为中国众多图书馆输送古籍修复的纸张。
1997年是袁家纸业的转折点,当时的宁波天一阁图书馆为修补破损的古籍藏书,需要一批与明代古籍纸相同的竹纸。经人介绍,该图书馆管理员来到棠云村找袁恒通,请他试制古籍用纸。
由于修复古籍需要特殊的纸张,袁恒通改进了自己的造纸秘方。
袁恒通解释道,除上好的苦竹、桑树皮、棉麻等必不可少的原料外,古籍纸张配料还要有野生猕猴桃藤、冷饭包藤、豆腐渣树叶等辅料。而这些配方全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
第一批样纸生产出来后,袁恒通就送去南京博物馆化验,结果证明这种竹纸与古籍纸最接近,是品质最理想的纸张。为此,宁波天一阁图书馆一次性就订购这种竹纸4万张。
之后,中国各大博物馆的专家先后前来考察,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袁恒通生产的“棠云纸”。
据了解,从一棵竹子到一张纸,需要经历72道工序:砍料、阴料、剖料、腌料、洗料、煮料、捣料、漂浆、打浆、抄纸……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个月时间。
“抄时要掌握轻重,力度适中,厚薄均匀。抄多了纸就厚了,抄少了纸就薄了。”尽管抄纸作为手工造纸技艺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但袁恒通已做到了心中有纸,厚薄全掌握在手中。
袁恒通骄傲地说道:“我的纸100张才8两重,薄又韧,写字舒服。”
从15岁至今,袁恒通从未放弃造纸。如今,他的纸走进各大图书馆,与中国的历史紧密连在一起,想到自己做的纸被认可,为保护传统文化作了贡献,袁恒通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历久弥新,依旧是这座山、这方土,但袁恒通的作坊里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