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
30.05.2016 22:58
本文来源: 教育局
比如,为了遏制择校热,我们限制跨区域的招生考试,或是针对学区房出台一系列政策……很多时候,“补短板”政策就是限制流动与选择,但这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存在不足之处。
这是因为,公平不仅和效率有关,也和选择有关。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为所有人提供优质均等的教育资源是确保教育公平的基本做法。但是从公民个人的角度而言,选择自己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所以,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和公民自身教育需求之间——这种落差就为选择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可以提升品质,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公平。而没有选择就没有竞争,也就没有教育质量的发展动力与压力。
选择的存在,民办教育的存在,不仅仅会增加教育多样化、个性化,同时也会激发公办教育的活力和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加强教育供给侧改革,增加更多的选择,是从根本上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供给体系逐步健全,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离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和选择,我们在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还大有可为。
比如,我国出国留学生低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一现象的背后就潜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巨大需求。问题是,我们能够提供这样的选择吗?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7月到2015年2月,在美国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国留学生增长了23.4%,其中接受高中教育的留学生增长了50%,低龄留学生比例更高,超过了在美所有留学生总数的1/10。即便不考虑低龄留学对青少年的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影响,从经济角度来说也是不小的数额。
还有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留学生的境外消费达两千亿元。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留学的低龄化正从中产阶级家庭转入“寻常百姓家”。但是,目前国内的国际学校审批非常严格,而且大部分是面向外国的孩子。试想,如果政策能进一步放开,那应该就能满足相当一部分国人的求学需求了。办不出国的学校,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空间还是很大的。要引导教育消费回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实现不出国留学,需要我们在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方面下功夫、放宽政策。
再比如,针对我国技能劳动者质量不高的现象,职业技能教育发展,未来还有很大的空间。进城务工人员接受职业训练太少,这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一大屏障。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一方面职业技能人员严重空缺,另一方面职业技能教育生源严重不足。
个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各类职业培训大多采取短期集中脱产统一授课的方式,难以符合行业分散、需求层次多的进城务工群体的要求,因为脱产学习难以满足“边学边干”。试想,在进城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为何不能让中职学校通过夜校方式为这些人进行培训呢?其实,这完全可以由政府出资,紧密结合产业和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鼓励企业为各种培训提供学习场地和技术人员,再根据市场价折算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费用,采用更灵活的积分制,通过学分累计获得学历。
目前,中国一方面教育供给严重不足,一方面却是教育资源浪费巨大。未来,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整合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育的资源共享?
由于学校办学条件、质量的差距,不少家庭正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购买学区房,由此也加剧了教育不公平。而民办学校的准入门槛又太高,这影响了很多人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目前,考虑到很多个性化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社会上已出现了一些高学历父母自己在家为孩子辅导的现象。北京也出现了一些民间草根教育机构,包括父母自办的幼儿园、在家学校等,虽然办得红红火火,却无法在法律上得到承认和鼓励。占地面积、校舍等硬件条件标准过高,使得很多资金和人才无法进入教育领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有些办学条件放宽一些呢?
有的学生现在白天在学校学完了以后,晚上还要到培训机构学。这就说明,我们目前需要进一步将网络、培训机构以及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我认为,未来,传统的学校概念将会被打破,那些19世纪流行的“考试工厂”将不会存在,那些鼓励你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学习的学习中心,包括那些小微学校、非出国留学学校,会渐渐成为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方式。(作者:朱永新,系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本文转载自《文汇报》,有删节)
本文来源: 教育局
30.05.2016 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