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的三村连片城中村改造中有一套"沈家模式"
自从杭州下城区打响长木、草庵、沈家三村改造战后,这片城中村的蜕变一直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就在半个月前,仅仅用了13天,沈家社区第一批搬迁的170户农居已全部完成签约,比预计时间节点提早半个月。之后短短的一个多星期,沈家社区又已完成了132户腾房工作。
都说城中村改造是块“难啃的骨头”,这让人忍不住探究:“沈家速度”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沈家模式”呢?
“五种身份”分层
分批带动签约
走进沈家社区农居搬迁签约中心,第一时间映入眼帘的是两面喜气洋洋的“笑脸墙”,满满当当地贴着首批完成签约的170户居民的签约合影照。“3月1日开始短短13天中,不仅预约好的居民会如期而至,而且每天都会有部分居民到指挥部要求提前签订搬迁协议,计划一个月内完成的签约提前了半个多月。”沈家社区党委书记、沈家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潘华法说。
那么,到底是什么推动了“沈家速度”?沈家城中村改造指挥部的墙上,挂着的三张《沈家城中村改造农居搬迁进度一览表》是其中一个答案。
搬迁户全部上墙,以五类图案标志区分五种身份:党旗代表党员,五角星表示社区党委、居委会、董事会成员,小红旗则是股东代表、居民代表、拆迁户代表,头像是社区、经合社工作人员。完成签约的,户主名字后面就会打上“已签约”的红钩。
这样是为了践行沈家村在大会小会上多次向各级领导和拆迁居民许下的“村班子成员先于其他村民带头签约”的承诺。班子成员“提前签”,经合社中层以上干部、社区党员、居民代表、股民代表、拆迁户代表家庭的“带头签”,普通家庭“普遍签”。“肯定有个先后,只要公平,我们先签,没有差别。”顾荣跃占了四个身份,党员、居民代表、股东代表、居委会委员,他早早签了约。
在这场城中村改造的攻坚战中,让搬迁户从“要我签约”转为“我要签约”的这种“分层分批”带动的做法极具借鉴意义。据悉,这套“沈家模式”之后,如今也在长木、草庵推行。
网格化管理
把推进进度上墙“晒”
“沈家模式”中,网格化的管理推进模式是改造推进中的另一把实质性“利器”。潘华法说:“峰会经验派上了大用场。”
沈家社区共196名党员,从去年国际峰会期间开始,170名70岁以下的党员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每位党员认领一到四个联系户。沿袭峰会期间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沈家城中村改造共分成了8个网格,成立了8个网格小组,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各自认领联系户,包干到人,逐一入户开展沟通工作。
这些在村里有着较高威望和信任度的老党员,成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连心桥”。76岁的徐柏金是一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作为拆迁户代表,一人结对了10户搬迁户,如今都顺利签了约。“农居搬迁是好事,你慢慢说,道理讲通了,工作都能做通。”徐柏金说。
“网格化”管理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沟通工作做得好,让沈家得以实行“按门牌丈量核对”的工作。和以往“沟通一户,丈量一户”的推进方式不同,按门牌号上门丈量核对,大大推进了整体改造进度。
“星火人家”等
惠民服务设施关爱到家
沈家在推进改造的背后还散发出脉脉温情。沈家农居搬迁分指挥部里一栋四层的大楼——“星火人家”,就是最好的证据。
“这是经合社原来的一个厂房,考虑到回迁过渡期老人多安置在周边,以及沈家近600户搬迁户的婚庆等实际需求,我们就专门改造了这么一幢楼。”潘华法介绍,如今这里已成为沈家人操办“红白喜事”的首选之地,二楼办丧事,三楼办喜事。场地很宽敞,每层最多可办60桌。自去年5月1日开放以来,这里已经举办过几十场婚宴了。
近日,沈家举行的一场“答谢百家宴”也是在这里办的。签约完成、即将搬离之际,沈家“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为了感谢第一批搬迁户的积极配合,亲自洗碗端盘子,大家乐呵呵地热闹了一场。
此外,沈家专门用公寓楼改建成老年公寓,解决80岁以上老人过渡难的问题,受到搬迁户的欢迎,也是“沈家速度”形成的原因之一。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吕烨珏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