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申遗,波澜不惊中见丰饶
对于京杭大运河来说,过去的这一年,因为“申遗”两字,它迎来了自己在岁月荏苒中的又一个命运拐点。
去年6月22日,是一个让很多中国人不眠的夜晚——在卡塔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执行主席敲下木槌,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推动。在采访中,有文物专家说过,没申遗前的运河沿岸非常可怜,很多臭水沟,成为城市的污水排放点。“运河申遗成功,是还给运河以尊严。”
这份尊严是怎么赢来的?答案由见证者娓娓道来,最具说服力——
一场讲座,一个人,这是申遗成功一周年,运河低调的庆祝方式。
昨天的讲座设在运河畔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主题名为《运河因文化而走运》,就是和大家聊运河。
嘉宾更是重量级——全程参与了西湖和大运河(杭州段)申遗工作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申遗专家王水法。
作为见证了杭州“双世遗”过程的专家,他眼中的运河申遗路,跌宕起伏——讲座持续到12点多,几乎无人离场。
手把手教负责大考的申遗专家
写下四个字
有一些申遗路上的小细节,放到今时今日来看,别有一番滋味——
运河申遗成功之前一年,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世界遗产专家胡贾女士考察中国大运河,按照申遗程序,胡贾女士考察运河后,将做出一份详细的考察报告,在2014年世界遗产大会之前和大会之上,交由世界遗产专家们讨论和判断,中国大运河是否具有世界遗产价值。所以,胡贾女士那次的考察,就是一次“运河申遗大考”。
当时,一切都低调进行,只有几位核心工作人员可以陪同胡贾考察。
当时,胡贾女士考察了手工活态馆等遗产点,王水法手把手教她写了“旷世运河”四个毛笔大字。
为什么要教专家写这四个字?王水法昨日在讲座中揭开了答案:“其实,我就是想用这4个字告诉专家,运河的旷世价值。”
王水法说,中国大运河,以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创造性地将零星分散、不同流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长距离地连为一体,它跨越了地球的十个维度,其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为地球刻上了一道深深的皱褶,它与长城一起,成为两条人工创造的巨龙。
“这在农业文明技术条件下,是难以想象的非凡壮举与创造。因此,大运河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的第一条:代表人类创造精神的天才杰作。”
博物馆—拱宸桥—富义仓
走运路线能否开通
有两座桥,是印度专家莉玛·胡贾女士的重点考察对象:
拱宸桥,是杭城古桥中最长、最高、单跨最宽的薄墩连拱石桥;广济桥,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规模最大的七孔石桥。
在王水法的回忆中,杭州的这两座桥,给申遗加分不少——2013年9月25日,胡贾一早就来到中国运河博物馆,然后步行翻过拱宸桥,参观了手工艺活态博物馆、桥西历史街区和富义仓,然后驱车塘栖专门对广济桥保护状况做详细考察。此前,专家还实地考察了西兴过塘行。而这一条路线,也是精挑细选过的。
“那次专家走过的路线,实际上是一条领略运河文化的精品线。”王水法还建议钱报晚报微信订阅号“西湖晓蛮腰”开辟一条“沿着ICOMOS遗产专家大考路线走运”的路线。
这个建议听众听到了心里——昨日讲座之后,家住滨江临江花园、今年66岁的孙革先生还冲到王水法面前,着急地询问:“走运路线,啥时候能开通?”
包容、知足、坚守
运河文化中的三个词
申遗成功的大运河,能给杭州带来怎样的福利?除了影响力、保护力、竞争力和凝聚力这四大看得见的“红利”,王水法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新意的“心灵启迪”的观点:
他用哲学的观点,提炼出“包容、知足、坚守”三个词,希望我们能更深刻地品味大运河。
“运河的南北融合,让我们学会了包容。”王水法说。
大运河从南到北,长达千余里;从古到今,绵延千百年,沿线百姓“五方杂处”,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产生。
运河的波澜不惊,让我们学会了知足。
运河之水始终是平缓无奇的,尽管运河水位也会有些波动,但总会很快回归原来的水位。大运河的这种低调和知足,对运河沿线城市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像“企”字,适可而止,真正拥有像“态”字那样“心大一点”的心态。
如果改变不了环境,可以改变心境。人要做到4个字,足矣:“尖”,能大能小;“卡”,能上能下,“斌”,能文能武;“引”,能屈能伸。
运河的流淌不息,让我们学会了坚守。
运河从开凿到现在,已经“活”了两千年。长河流淌,生生不息;逆水行舟,坚韧不拔。正是运河的这种特质孕育了沿线人民的那种坚守,无论做什么事,都有道德底线、法律红线和环境黄线这三条最基本的标准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