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老人加油站”助老候鸟融入杭城
各类兴趣班不仅让老人找到新生活 还结交了新朋友
街道开办的兴趣班让老人找到新生活。
对于许多为了子女背井离乡,来杭含饴弄孙的“老漂族”来说,如候鸟般迁徙于熟悉的农村和陌生的城市之间,是真实的写照。享受天伦之乐的背后,是望不断的高楼,数不尽的乡愁。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等问题带来了最直观的孤独——如何在情感上更好地融入杭州?
对此,九堡街道深入社区,搭建起“迁徙老人加油站”,帮助漂泊在杭的老人融入杭城。
通过开办特色兴趣课堂
老人也结交了知心姐妹
62岁的马金梅是一只“老候鸟”,老家在河南驻马店。2008年女儿博士毕业留杭,2010年马金梅住到了九堡,张罗女儿家里的大小事。自从有了外孙,马金梅的生活重心就几乎都围绕着外孙,电视都很少看。
“和我差不多情况的老人很多,融入不了本地老人的圈子。我普通话还好,有些老人从外地农村来,不识字,讲方言,那就更难适应了。”马金梅说。
据了解,九堡街道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两成;其13个新建社区中,从杭州市外“迁徙”而来的老人数量超过6000人。也就是说,九堡至少有6000个“马金梅”。他们“被寄居”,缺乏归属感;他们“被代沟”,无法适应城市节奏;他们生活在杭州,却不能融入杭州的生活。
马金梅生活的金雅苑社区就是一个典型,2000多户人家中新杭州人占了一半以上。每年定期走访时,“父母除了家以外没地方可去”“语言不通”等问题都暴露了出来。
为了让这些候鸟老人重新焕发“夕阳活力”,2014年起,街道社区服务科在各社区建立了文化活动、公益慈善、生活服务、专业调处、环境保护等类别的“迁徙老人加油站”。
“社区最早也有老年活动室,但老人只是打打牌,形式有些单调,坐久了还不健康。”金雅苑社区负责文体活动的社工马立霞说,“现在社区提供平台,邀请候鸟老人参加,让他们的生活慢慢丰富起来。”
金雅苑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后,为身怀特色手艺的老人开辟“缝纫角”“剪纸巧手坊”等兴趣班,开设“海鸥乐活吧”学习新技能,为有隔代教育需求的老人布局“正面管教学堂”“祖父母聊聊吧”“周末祖孙俱乐部”等特色场所。这些特色阵地好评率高达95%以上。
“现在,我几乎每天没事就换着花样参加感兴趣的活动,还拉上我女儿一起来。”马金梅笑着分享起她现在的生活: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佳木斯操,周一、三、五还能打打太极拳,或者周四上午去练练柔力球,下午上老年大学。平时得闲,马金梅还敲敲腰鼓,唱唱歌,烘焙小蛋糕。通过这些特色活动,马金梅还交上了四五个好姐妹,抽空约着一起去逛商场、登山、游公园,如今都快把杭州玩遍了。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吕烨珏 文/摄 通 讯 员 金诚成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