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我在图书馆修古籍

10.05.2016  08:54

1988年,杭州图书馆招了一批年轻员工,这其中就有刚从高中毕业的赵凌。一年后,正在借阅窗口工作的赵凌接到领导通知:去上海图书馆培训,学习修复古籍。那个时候,她没有多想就服从了单位的安排。也更加没有料到,这次培训决定了她一生的职业。

人类发明了造纸和印刷之后,装载着知识和文化的书籍才得以普及。而自从有了书,也就有了书籍修复这样行当。沧海桑田,书籍变成了古籍,而修书的人自然就是古籍修复师了。

当时一起学习的都是年轻人,来自长江以北十多个城市的图书馆。” 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那次培训,赵凌依旧印象深刻。为期半年的培训,让她首次系统地学习了古籍版本、保存、修复等方面的知识。

回到杭州图书馆以后,赵凌被调到了古籍部门,成为了杭图馆史上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一位专职古籍修复的员工。不过,荣誉和困难总是牵着手一起降临。需要修复的古籍书页破落、纸张发脆,翻一翻都要小心翼翼,更别说上手修复了。

正当赵凌捧着古籍发怵的时候,图书馆请来了江湖前辈,当时在中山南路上经营旧书店的徐老。论起徐老的江湖地位,可以追溯到解放前,是根正苗红的古代书画装裱、修复的高手。就这样,经过组织培训,又有高人指点,赵凌开始了自己的古籍修复生涯。

往最简单了说,古籍修复只有三步,拆书、补书,再重新装订,用到的材料同样简单,浆糊和纸。但是这其中的门道和要领,却没那么简单了。

我国著名的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女士,介绍这份工作的时候说了三样思想准备:一是有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而献身的思想准备,二是工作细致耐心、不厌其烦,三是不断提高古籍修复水平,技术上精益求精。

古籍破损的原因形形色色,以南方来说,虫蛀最为常见。这些破损的小洞,需要用纸张填补。这一步,用什么纸就有严格的讲究。古书用纸,仅以材质论,就有麻纸、藤纸、宣纸、棉纸、竹纸等区分,再加上制作工艺及产地,种类就更加繁多了。

最佳的,当然使用同样的古纸修复古籍,但是这样的机会不说没有,那也是极为难得的。退而求其次,也必须用同样材质、相同工艺生产的纸张。这里,就需要古籍修复师对纸张的材质、工艺有详尽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

修复古籍,原则是整旧如旧、最小干预,以及可逆性。所以,水浆糊的调制在维持黏性的前提下,越薄越好。这个分寸,需要多年的经验和功力。

赵凌回忆,当时师傅教的时候只有简单三句话“面粉二两,明矾少许,水适量”。至于这“适量”和“少许”到底是多少,判断标准就是一根毛笔。笔直插下去,再“”的一下提上来,看浆糊水流下来的速度。

师傅领进门,修行看自身。悟通这水浆糊的调制,赵凌说,她用了两年。

从去上海培训这一天算起,赵凌在杭州图书馆修复古籍已经有27年了。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从图书馆的古籍书库里取出需要修复的古书,一张张、一页页地仔细修复。

她开玩笑说,别看杭州是省会城市,专门的古籍修复人员不超出两只手,但是躺在书库里的破损古书又何止百万册。“靠我们这几个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年轻人,来当一位古籍修复师吧,不错的。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图/记者杜国平 文/记者张凡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