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文化繁荣新卷 奏响中外交流强音

15.01.2016  10:42

  

  《文化交流》杂志报道的“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

    三十度春秋,三十载芳华。

    《文化交流》,三十而立。自1986年初诞生在西子湖畔,这份中英文对照、内容鲜活、图文并茂的杂志,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30年来,她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为人民采写、为时代放歌。

    走过山村,走过海岛,走过城镇,走过都市。《文化交流》的采编人员带着采访本、相机穿行在浙江大地;杂志的作者和特约撰稿人从杭州、上海、北京等省内外,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异国他乡发来一篇篇鲜活的报道、一张张珍贵的图照。她以独特的风姿从浙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发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她,忠实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不断书写浙江文化繁荣新卷,奏响中外文化交流强音。一本杂志眼中的浙江文化交流三十年—— 谱写文化繁荣新卷奏响中外交流强音

    《文化交流》编辑部

    为建设文化大省

    鼓与呼

    文化是—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005年,浙江省推出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吹响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号角。《文化交流》每一期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建设文化大省添砖加瓦。刊物从文化精品创作、群众文化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浙江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宣传和传播。

    浙江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主要文艺门类全国领先。《文化交流》宣传介绍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的的文艺精品;宣传美术、书法、摄影、戏曲、影视等门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介绍“文学浙军”,拓展网络文学,促进发展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

    浙江小百花名扬中外,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文化交流》刊出的《浙江盛开“小百花”》一文,专门介绍了彼时正当红的小百花越剧团和他们的作品。该文作者北辰这样写道:“这是一条培养艺术新秀之路,一条带动戏剧全面改革之路,一条使古老剧种赢得现代观众之路。它使浙江的越剧面貌焕然一新,众口皆碑。”而事实上,在后来浙江戏剧的发展中,“小百花”模式也确如该文所言,成为一个可资借鉴的艺术标杆。

    群众文化始终是文化工作的重点和基础。《文化交流》积极宣传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礼堂文化活动和不断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被称为“中国村歌发祥地”的江山,在2013年公布的27个农村文化礼堂第一批试点村中,更是村村都有属于自己的歌曲。一支支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农村新颜新貌的村歌乘着文化礼堂建设的东风应运而生,迸发出农村文化鲜活的生命力。《江山村歌回荡美好江山》饶有趣味地叙述了带有阡陌间泥土芬芳的“乡村好声音”飘荡进省城杭州、北京人民大会堂,来自江山市多个村庄的村歌为城市观众捎去了浙西乡野的故事。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领跑全国。《文化交流》杂志这些年来对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报道、传播下足了功夫。不管是世界级的西湖、运河、江郎山,还是全国、省、市各类遗产,都进行了多角度和立体化的报道、传播。2013年,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之际,杂志以4000余字的篇幅推出了《回首历史序幕:中国大运河申遗》,文中首次披露了从2006年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枫撰写、有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到提案实施成功的一段鲜为人知历史事实。杂志还连续刊登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系列稿件,从不同角度诠释大运河保护、开发、利用和申遗工作的重大意义,显示大运河独特的气韵与魅力,抒写缤纷流华的大运河文化。

    在《文化交流》漫长的文化记录中,有对吴越文化的梳理、发掘和传播;有对“一带一路”的生动描述和推介;有对星光灿烂的浙籍文化名人的系列介绍;更有从文化视角对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大活动、重要人物与事件的专题策划、专版宣传……这些都已谱就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锦绣篇章。

    一个个鲜活形象,一个个动人故事,一个个文化热点,在《文化交流》的典型报道中熠熠生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