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丨艺术,欣赏比技术更重要

18.07.2018  10:48

  夏至入伏,培训大热。暑期里,书法、绘画、音乐、茶艺……各种艺术培训班,遍地花开。

  然,学技者众多,赏艺者甚少。

  暮色中,记者目睹这样一堂书法课:我们看王羲之、颜真卿书法中皆有“极端”的用笔与结体,如《初月帖》中的甩锋,《祭姪稿》中的猛压,但他们都能潇洒地收场,没有真正的“摔倒”或“翻车”,说明其技术的高超之余,老师并没教授学生如何欣赏“极端”之外的美妙。如果,一位书家只知道安分守己、四平八稳地书写,不可能成为一个大书家,如同一个不能经历最险峻地形的车手不可能成为冠军车手一样。

  其实,只要懂得艺术欣赏比技术更重要,我们的生活中就少了很多尴尬:当你在音乐厅,想安静地听完一场音乐会,那你得极有耐心忍受各种噪音。当你走进剧院,想看完一场演出,那你得容忍开场后慢悠悠来或中途退场的人,不时从你眼前晃过。当你走进展厅,随处可见拿着画板、对着画作临摹的孩童,却不知面对的是谁的作品,艺术家的作品又为什么值得临摹。

  比如学书法。我们常常会说王羲之好,米芾好,赵孟頫好……但他们的书法好在哪?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哪?孰高孰低,高在哪低在哪?极少有老师在课堂上分析给学生听。普遍的教法是怎样写,而不说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长处与短处。所以,现在大多书法学生不少确实有“技术机器”之嫌。

  再比如学音乐。如今学习音乐的人非常多,趣味却在减少。考过六级八级的孩子很多,却不知在音乐中,有我们所有的心情。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听到自己的内心和人生。

  又比如看展览。就在西湖边那个叫“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的现场,你也会遇见虽然买了门票进场,除了大声聊天便一溜烟就走的人。遗憾的是,什么良渚玉琮王、战国羽人划舟纹铜钺、崧泽文化人首陶瓶,它们代不代表浙江越地文明,与自己无关。

  艺术,从出现的那天开始,就不再是两个字组成的词,通过分解两个词的意思可以得出,“”字当属于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才艺和才能,而“”字所包含的意思就是技术和技巧。随着人类社会和世界的不断发展,慢慢就演化成了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理解。

  设想,当无艺术基础的人,面对一幅艺术作品时,其直观感受也是相当丰富的,不单是视觉的感受,也会有思绪的遐想。

  当然,对那些对学艺人而言,首先技术是支撑一切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学古代名作,学得越宽,技术越多样;学得越深,技术越高端。

  其次,学问是体现一位学艺人作品品格的源泉,但很多人容易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知识是靠记性与经历获得的,而学问需要研究。一个小孩子,记性比你好,他能背的古文、诗词比你多,他能说出哪个皇帝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但他不懂得许多深奥的事理,更不会去发问研究。所以学问必须是钻研的,要能对已有成果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去解决问题。

  再是,想象是一个学艺人创造力的保证,是个体风格建立的前提,也是学艺人能不断突破自己的条件。一个只懂得基础技法的学艺人,如没有审美与价值判断的能力,你只能成为一个考级生,一个绘画匠,一个写字者——没有欣赏力和想象力,必不能走在时代前列,担当不起历史的使命。

  就像今年去世的两位百岁学者,饶宗颐与文怀沙一样,虽说不是专业书家,但他们作品立意高远,尤其融篆籀于行书之中的实践,承接了近现代以来的风气,以古树今,当为先师。

  品艺如品人,审美如审人。品人品什么?修养、德行、作为……而最最重要的是,懂得欣赏其意义与价值,看美展、听音乐、学书法、习绘画……我们都能欣赏其对人类的价值几何,这才是终极意义上的艺术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