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调研儿科收费 今后给孩子看病可能要多掏钱了
马上就是春节,大家开始计划长假活动,心里有点小兴奋。不过,对于浙大儿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医护人员来说,春节和平常并没有太多不同。NICU的宝宝需要24小时全程无陪护护理,2个小时喂一次奶、3个小时换一次尿布、1-2个小时记录一次宝宝的生命体征,为了照顾这些脆弱的小生命,NICU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医护人员需要放弃假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先天性缺陷儿出生,这也意味着NICU的医护人员工作越来越繁忙,加班加点、超额超量工作成为常态。最近两个多月,NICU的床位从40张增加至60多张,依然无法满足需求。而这只是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一个缩影。
昨天,浙大儿院院长杜立中教授说,目前,我国有2.2亿儿童,但儿科医生仅6.2万,即1万个儿童仅2.6名医生,是欧美国家的1/5~1/10。我国的儿科医生的确太少了。而且,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儿科医生还会更短缺。
这几年,不少医院都面临儿科医生招聘难的问题,浙大儿院也不例外,医院每年都无法完成招聘计划。以2016年为例,浙大儿院计划招聘104医生70名护士,上周进行首轮笔试,通知88位医学生参加考试,实际来参加考试的只有42人。同时,由于儿科医生短缺,现有的医生无法应对超负荷的工作选择辞职,据介绍,近年来浙大儿院每年都有50多名医护人员辞职。
将来,谁为我们的孩子们看病?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都将目光聚焦在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上。对此,浙大医学院和浙大儿院也在努力。杜立中院长说,为了应对“儿科医护荒”,浙大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设立了一个卓越儿科班,目前有27名学生,它与浙大儿院合作,由医院的优秀学科带头人来当这些学生的导师,一对一对接,进行学业上的指导,鼓励他们早期接触儿科临床实践,医院还出资提供他们去海外交流,甚至去国外攻读研究生。“当儿科医生虽然累,但和成人相比,儿科疾病治愈率高,其实当一名儿科医生,还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作为新生儿科方面的专家,杜立中同样也是卓越儿科班的导师。
引导优秀的医学生选择儿科作为自己的执业方向,除了理想,还需要给予他们和付出相匹配的报酬。杜立中院长说,儿童在就医时的配合度低,医生的工作量更大,比如同样一个磁共振检查,儿童做一次检查,医生要花费的时间是成人做一次检查的4倍,但两者的收费相同,这也直接导致儿科医生薪酬水平比较低。他透露,前段时间,省卫计委等相关部门也在医院调研,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预计将通过调整儿科医疗服务的价格体系,提高儿科医生的收入水平。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祝洁炜 通讯员 王雪飞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