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别光“改课”

25.06.2015  13:48
              教室里,四周挂满了黑板。 
  学生听课,不再是正襟危坐,而是或五六人一小组,或七八人一小组,进行热烈讨论。这样的课堂,在各地已经越来越多。 
  以湖南为例,株洲区域性推进课改,张家界区域性推进课改,永州区域性推进课改……近10余年来,当地课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不过,前不久,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民办中小学高效课堂现场观摩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现在很多老师认为课改就是课堂改革,这种误区需要打破。教学方式变革仅仅是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别把课改仅仅当作“改课”,课堂改革要向课程改革迈进。 
   传统课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一所质量低下,人称“马跑”的农村学校,因为课改,一跃成为了当地的名校。这所学校叫马坪学校,位于湖南永州冷水滩。 
  在课改中迸发生机,这样的传奇,马坪学校不是第一所。山东即墨28中、河北承德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湖南长沙金海教育集团等等,都是因课改而兴起的学校。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此为标志,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展开,距今已然14年。 
  “课程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当前,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而教’、学生合作学习、教学内容有效组织的学习共同体理念,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郭春鸣说。14年过去了,在《纲要》指导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各地都涌现了一批积极探索的课改名校和名师。 
  从2007年开始,长沙金海教育集团开始以“让每个生命闪光”为理念,着力打造“闪光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学习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获取闪光的快乐。因为课改的成功,该校也发展成了湖南省最大的民办基础教育集群。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气氛沉闷,学生的思维禁锢,身心压抑,生命质量大打折扣。”金海教育集团董事长杨建新说,传统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在学生生命最灵动、个性最张扬的时期,除了知识,一无所有,学生的合作、交际、探究、组织管理、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受到极大压制,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也受到严重阻碍,学生的生命中只有灰色和沉重。 
  10余年来,“‘传统课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在这样的共识下,我国课堂教学变革可谓此起彼伏,“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卓越课堂”“教案导学”“学案导学”“导学案”“问题导学”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课堂改革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且“眼中越来越有了人”。 
   课改的核心应是建立新制度新文化 
  在纷繁缭乱的课改模式中,到底怎么判断一种模式是成功的,课改到底应该注重什么?这成为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困惑。 
  在湖南民办教育学会会长、湖南省原副省长唐之享看来,只要能做到如《纲要》所要求的“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一切都可以摸索。现在,我们不少地方提出了“为学而教”,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闪光共同体”等不同概念,并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处长付宜红博士认为,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回应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等。 
  “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建立新制度与新文化,新制度包括新的学校管理、校本教研、与课改配套的考试评价制度等,新文化则是以体现平等、尊重、合作、协商、共建等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生态。”付宜红认为,有价值的教学需要真实情景中的有效体验,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有价值的教学还需要超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指向人的发展,“坚持长远看有效,这是底线”。 
  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王建华说,对学生而言,应积极倡导他们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教师而言,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校而言,就是要通过贯彻教育方针落实课程计划,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强化教研、重视反思,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有专家指出,现在,课改风起云涌,新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两种表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种是无论精华与糟粕,完全抹杀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唯国外教育是瞻;一种是借现代教育的外衣,行应试教育之实。前一种是无视我国教育的实际,后一种是变相歪曲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 
   教育的效果要延伸到课堂之外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不少学校遇到了“瓶颈”,一些教师也把课改单单理解成了“改课”。课改该向何处去,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对此,付宜红说,现在一些课改走入了误区,比如只关注方式变革却忽略了内容价值;只考虑“输入”,不关注“输出”;知识、学科过度分割化、碎片化;推崇一种模式或方式,并以之取代其他方式等等。 
  “这需要我们的老师首先树立课程目标意识。”付宜红说,从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指向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材的形式、内容、功能定位的变化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教师必须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以实现课程的目标价值。如果教师缺少课程目标意识,就会陷入“学科本位”,看不到这门课程的价值,从而也很难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很难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付宜红还建议,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和教师要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课程的综合化、统整化和活动化。 
  一些学校已经在课程改革上进行了探索。2013年以来,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把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整合梳理,把课程定位为学校的产品,通过对课程的构建和开发,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目前,该校开设了机器人、魔术、航模、花艺、针织、书法、巴乌、小记者、小主持人、舞蹈、围棋等36门课程,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于每周五第二节课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走班学习。 
  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校长肖慧说,课程的独特的价值就是要尊重某一个特定学生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丰富可供自主选择的课程,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位不同的学生身上显现得更加明显。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说,课程改革,一定要从教育原点出发,向课堂要效益,然后将课堂的效益——教育的效果,延伸到课堂之外,到学生的班级文化中,到学生的大课间中,到校本特色课程中,到学生的“发展特色”中,从而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各自的精彩。这就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