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跟外语计算机脱钩 这场人才体制改革哪些和你有关

23.03.2016  22:36
资料图

  浙江在线杭州3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吴振宇 编辑/马丽红) 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建立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先落户制度,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日前,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

  让专业技术人员回归专业

  此次《意见》中明确提出,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唐睿康认为,这实际上是回归职称的专业技术性,能让专业技术人员去专心做好分内的技术业务。从更高层面说,也是消除学术腐败的重要举措。

  《意见》还提出,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全科医生等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

  今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教授荣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对当今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正如我们不会在意一名飞行员是否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而是更大程度上关注其飞行技能。”

  王建安指出,在完成院校专业培养的基础上,一名专业的医疗工作者需要严格、透明的职业培训,才能够胜任其岗位,不应该以学术成果的评价取代对专业水平的评价。

杨金龙成为我省首位特级技师。(资料图)

  拓宽技能人才上升通道

  去年12月,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的冠军杨金龙被省政府授予了编号为“0001”的“特级技师证书”,成为我省首位特级技师。根据相关规定,杨金龙可享受教授级高工的同等待遇。

  从技能人才领域的“世界冠军”到“特级技师”,这个21岁的小伙子成为浙江数百万技能人才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也标志着,浙江正在全面完善技能人才的表彰激励机制,拓宽技能人才的职业上升通道。

  此次印发《意见》中就提出,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试点。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

  记者从省人力社保厅了解到,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为91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220万人。就在“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超过100万人。与此同时,全省目前有73所技工院校,在校生12.1万人。

  激励创新人才保护创新成果

  对创造成果的有效保护,近年来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意见》中提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出台职务发明条例。此外,研究制定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保护办法。

  省科技厅副厅长、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成岳冲告诉记者,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励和保护作用,切实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仅在去年,浙江省专利申请量就达30.7万件,授权量23.5万件,分别增长17.53%和24.6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89件。

  成岳冲认为,在尽快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该加大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力度,尤其是加大对群体侵权、重复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目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成岳冲特别指出,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保持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