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花盛开山乡

12.08.2015  15:32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那么,该如何让农村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元素,留住美丽乡愁?

  这是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直面并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位居全国省区首位的浙江也不例外。从“有没有”、“够不够”到“好不好”、“美不美”,浙江农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已不仅是家家“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有处处“山水美人亦美”的人居环境、个个“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

  早在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瞻远瞩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部署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活动,揭开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瑰丽篇章。1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谨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主题,致力于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物质生活是民生,精神生活同样是民生。从“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浙江,到“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美”浙江,浙江人民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契合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美在素质。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关键之举。近年来,我省精心培育基层宣传平台与草根宣传队伍,扎实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百万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计划”,选派数十万名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评选“千名好支书”,一批批创业致富能人争相涌现,一个个特色村应运而生。应继续传承好经验、推广好做法,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创业致富能力、民主法制观念为重点,着力培养崇学向善、创业创新的新型农民。

  美在风尚。家庭和睦、民风淳朴的文明乡风,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追求目标。应坚持以“好家训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好社风,以“乡风评议”倡导新风尚,以“最美”引领新风尚,以“区域道德品牌”培育新风尚,唱好大合唱,唱响最美歌,推动形成知荣辱、树新风的良好环境,为文明乡风提供丰富滋养、注入不竭活力。

  美在坚持。城乡统筹、常态长效的运行机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所系、保障所在。应坚持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和“双万结对共建文明”等活动,努力推进城乡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从农民需求着眼,从存在问题入手,围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中心工作有的放矢地推进,使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感受到获得感与幸福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基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用双脚走进大地,用胸膛贴紧大地,使文明之花盛开在山乡沃野,使农民群众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共筑美丽中国梦。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