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字发声,传递阅读力量

03.09.2018  14:13

  让文字发声,传递阅读力量。9月1日,长三角地区有声阅读联盟成立仪式在浙江图书馆举行。

  联盟由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金陵图书馆,以及上海市朗诵协会、浙江省朗诵协会、安徽省朗诵协会、江苏省朗诵协会共同组成,旨在整合长三角各大公共图书馆及专业朗诵协会的各类资源,把海量丰富的阅读资源转化成有声的传播力量。

  有声阅读,是不是一种有效的阅读形式?青少年怎样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语言素养?知识付费时代,有声阅读的意义又在哪里?为将读书这件“默默无闻”的事变得有声有色,仪式当天,来自传媒、教育、互联网产业的相关人士展开讨论。

  吟咏

  传统文化的重新回归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日前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读者的听书率为22.8%,比2016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如今的有声阅读,科技的进步为全民阅读提供了多种路径,关于书究竟应该用“”还是用“”的探讨,仍然引发着人们的思考。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江苏省朗诵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傅国认为,根据不同的地点和时间,不同人群有选择不同阅读方式的权利。

  “国人素有将实用工具艺术化的能力。”站文化传播方式的角度,他相信,吟咏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当写字极尽其美时,即成为书法,诵读到一定境界也将能成为朗诵艺术。以常州吟诵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有声阅读自古就是汉诗文的活态。

  在浙江图书馆理事会理事许婷看来,“”与“”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读’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和表达。”相比用眼睛一目十行,她认为诵读是读者在“”的基础上,将文本消化理解后的重塑。“‘出口成章’即是文与诵之间的相互转换。”

  既有书香阵阵,也有书声朗朗——无可否认,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书中的文字魅力转化为语言魅力,为文化提供了一种声色俱全的传播方式。

  朗诵

  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犹如文字的“扩音器”,朗诵也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是古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但在当前的课堂,因为种种原因致使的朗诵逐渐边缘化,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语文教育弊端。

  在大学设置播音主持专业是“中国特色”。主持经验颇丰的傅国相信原因不仅仅是由于过去的方言所限,也有中小学课堂对语言能力培养的欠缺。

  文本语言无法回归生活语境——上海复旦附中原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过传忠也深有同感。“朗读是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让文字具有生命力。但相比声音与情感,学校的语文教学往往更注重无声的内容。

  过传忠的印象中,曾经旁听过由年轻教师所上的一节“尴尬”的语文课。老师正在为学生诵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读到这里,他发现有学生竟然笑了出来。

  “因为课文读得毫无情感,学生无法代入感情,甚至对文章造成误解和歧义。”传统的课堂齐读课的“课文调”过于机械,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传忠强调,只有“字读准、词读活、句读全,篇才能读透”。

  朗读便于记忆,但朗读不只为了记忆。在坐嘉宾期待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朗诵的意义,为孩子添一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言气质。

  听书

  内容传播的新模式

  在音频已经悄然引领互联网内容传播的今天,有声阅读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消费品。“过去,声音的传播方式只有电视和广播。今天,每个人都能成为发声者、表达者。”许婷说。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听书市场规模为32.4亿元,同比增长36.7%,粗略估算,2018年有声阅读的市场规模约45亿。移动有声APP平台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

  “我们在看到‘读’的价值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听’的意义。”喜马拉雅FM高级制作人顾文豪把重点放在了听众身上。他强调,要让听众听得舒服,声音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

  “文本是‘脱水’的。它在形式上通常有标准、可复制。但声音更注重讲述感、体验感,以及为听众创造一种可沉浸的情景。” 顾文豪举例,在许多有声阅读平台上,许多方言产品也有许多粉丝拥护。“每一次声音的发出,都是一次和陌生人的打招呼。有情感,是一切优秀的有声阅读产品的前提。

  由于音频是种较新的媒介,他也对许多“说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一般一个音频长度为10到15分钟,文字量为3000字左右。但传统的文化工作者一方面可能难以在3000字以内把一件事说清楚,另一方面文本与音频语言的体系是不同的。比如,一些较为晦涩的成语在大众传播中可能会造成读者的不解。

  从某种意义上,同样担负文化传播的使命,如何保证文本在转化为音频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保留“知识跫音”,对数字阅读产业提出新的课题。

  “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全民阅读的时代,无论看书还是听书,阅读者们同样保留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坚守。只要阅读的本质不变,文化的价值就能够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