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行业通缩压力不减 今年维持低通胀格局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PPI)同比下跌5.9%,同比连续46个月下降。市场人士认为,上游行业通缩压力依然不乐观,今年或将维持低通胀格局。
工业通缩持续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认为,去年12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5%,影响CPI环比上涨0.52个百分点,是CPI环比上涨的主要原因。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鉴于今年春节相对于去年来得更早,1月份通胀会出现低基数效应,从而可能引致CPI在1月份明显反弹。虽说去年12月PPI同比增速已经是连续第五个月维持在-5.9%的水平,但期间环比增速却在最近两个月持续下滑,说明上游行业的通缩依然不乐观,由于经济转型和需求疲软所导致的主动及被动的产能过剩及库存积压依然压制工业品价格的反弹。
章俊认为,2015年全年CPI为1.4%,比前一年下降0.6个百分点。而去年年初中央设定的通胀目标为3%,虽然相比前一年下调了0.5个百分点,但依然为货币政策预留了充裕的空间。从实际结果来看,通胀下行的幅度应该是超过预期的,目标和实际数值之间的偏离度也从1.5个百分点拉大至1.6个百分点。虽说1.4%的全年通胀水平离通缩还有一定距离,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偏低的,侧面反映经济偏冷的现实。PPI更为直观,在连续46个月负增长之后,上游行业已经是连续第4年面临通缩的窘境。而2015年由于以原油为代表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跳水,以及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能过剩现象的加剧,PPI全年负增长5.2%,接近于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的-5.4%的水平。从GDP平减指数来看,截至前三季度是-0.2%,如果没有意外的话,GDP全年的平减指数应该也是负值。如果这成为现实,这将是近20年除了98/9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外,唯一一年从GDP平减指数角度来说发生通缩的年份。
输入性通缩难有改善
章俊预计,2016年CPI可能反弹至1.8%,略高于市场预测水平。一方面是今年食品价格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主要反映在猪肉和粮食价格。受去年生猪和母猪存栏量持续下跌的影响,猪肉价格可能会明显反弹;去年卖粮难导致的播种面积下降以及全球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粮食价格。另一方面是考虑到2015年低基数的原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同比增速。而上游行业PPI通缩会有所减轻,但鉴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五大任务中关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基调,工业品价格短期内很难复苏。同时,鉴于美元升值和全球需求疲软,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依旧在低位徘徊,输入性通缩局面不会有实质性改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今年CPI可能有所上涨,但仍将保持低通胀格局。去年11月末生猪存栏量38806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3825万头,生猪和能繁母猪都比上个月小幅下降。随着年末消费旺季到来,肉价可能有所回升。由于去年12月猪粮比价为7.96,高于盈余线,猪生产盈利能力回升,即便由于低基数导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较高,但环比价格不会出现飙升。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低于国内价格,随着自贸协定的生效,2016年降低进口关税并逐渐扩大进口农产品配额限制,将压低国内粮食价格。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下行和国内经济较为疲弱的环境下,非食品价格缺乏上涨动力。经济增长动能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类价格基本运行平稳。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础上偏向宽松调节,2015年第四季度M1增速大幅上行,10月、11月分别高达14%、15.7%,将会带动CPI在2016年上半年可能有所上升,但涨幅有限,仍将保持低通胀状态。
章俊认为,今年货币政策会维持稳健基调,但会在边际上维持相对宽松的。中央对CPI通胀目标值可能会维持在3%,为货币政策操作留有相对充裕的空间。展望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攻坚战的开始,所面临的困难不言自明。“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无一例外的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冲击。为了配合中央在“供需两端同时发力”的政策基调,货币、财政政策的密切配合不可或缺,否则单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很可能会出现独木难支的局面。在此背景下,监管层在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会把政策重心转向国内。央行可能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来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更多的服务于国内经济转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