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20.04.2015 16:42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日前,记者跟随国家海洋局组织的“海疆万里行”采访团,相继走访山东日照、浙江洞头县等一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探寻当地“蓝色经济”的绿色发展之“道”,以期为其他地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镜鉴。
生态养殖:在海底建“别墅”开“牧场”
“现在渔民出海已很少能打捞到对虾了,鲅鱼、刀鱼等经济鱼类也在大幅减少。”山东日照市万宝水产公司的总经理张军华说起这些,很是无奈。他表示,过度捕捞带来的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是沿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
50岁的渔民孙先利对此体会更深:“因为水质恶化,我近海养殖的贻贝在两年前几乎绝产。”
如何让天然大海休养生息,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孙先利所在的日照兴渔渔业公司将目光投向了相对环保、有规划的人工鱼礁。2013年,他们在1300亩的日照海域投放了12堆人工鱼礁,每堆礁体包括方型构件、水泥管、石头,约占一公顷。
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朱景友介绍,人工鱼礁沉入海底一段时间后,周围便会生长海藻,成为鱼类等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和避敌的最佳场所,“就像是在给海洋生物建别墅,投放人工鱼礁两年,鱼虾蟹、海参、鲍鱼多了起来”。
而在浙江洞头县,浙江东一海洋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则建起“海洋牧场”。该公司总经理郑胜生介绍,公司名下的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是国家唯一一个利用自然海域进行生态养殖的渔业养殖项目,正在建设一个650亩海域面积的渔业养殖区,将急剧减少的野生大黄鱼放在“围栏”中低密度放养,极少投放人工饵料,使其接近天然野生环境,每年养殖优质大黄鱼200多万尾条。此外,还有刺参、鲍鱼、梭子蟹等优质海产品,可以“放牧式”养殖。
滨海旅游:保护海洋生态就是“真金白银”
滨海旅游是最近几年我国海洋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记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最近三年我国滨海旅游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
山东日照以优质金沙滩闻名全国,记者来到了这里的山海天旅游度假区,这是日照最年轻的一块行政区域。该地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周生华介绍这里生态环境保护的四个举措:拆除周边的违法建筑和设施,保护海岸带;封山围网、引水上山,保护卧龙山;关闭河道周边企业,在河道周边村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切断污染源,保护河道;投资抚育3000亩园林,保护森林公园。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真金白银’。”日照市副市长马先侠说,“我们没有盲目地发展海景房,而是把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上来,明确提出‘蓝色GDP’和‘绿色GDP’应齐头并进。2014年,日照的空气质量保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达283天,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记者在浙江省洞头县的实地考察同样令人鼓舞。该县副县长刘素婷介绍,洞头作为2013年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确立了“生态宜居岛”的发展战略,使用近亿元的国家海域使用金,推进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已建成包括海岛水电、通信、码头、污水垃圾处理场、环境监测工程等,还建立了全国首个“国际放生台”,“海洋放生”等民间环保行为已被推广成爱护自然、善待自然的全岛理念和行动。当地海洋生物种群资源得到良好修复,五年来累计向东海放流乌贼、小黄鱼等各类水产苗种2.5亿尾(粒)。
临海港口:算好生态收益账
作为一个因港而繁荣发展的城市,山东日照港口去年实现年货物吞吐量居中国沿海港口第8、世界第11位。33年前,这里开工建设时,还只是原始的小渔村,环境优美。
但由于煤炭等大宗散货到港,不可避免地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尽管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也付出不小的环境代价。日照港集团从2006年起,下决心对港口污染源实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集团副董事长孔宪雷介绍:“2006年以来,我们每年投资一亿多元,建设粉尘治理设备设施,形成了防尘、抑尘工作立体防范体系。”
记者了解到,在“十二五”期间,该集团按照当地政府的要求,积极缴纳生态补偿资金1亿元。同时推进木薯干、煤炭等货物接卸泊位南移,使易扬尘货物远离城镇中心和居民社区,提升以集装箱为核心的清洁货种比重。
很多企业和企业家会认为环境治理的成本太高,不划算。但孔宪雷告诉记者:“日照港集团恢复港口区生态的举措,表面上是增加了公司的投入,但算算经济账,也是很划算的。”这将大大提升日照港的泊位数量和港口等级,使港区货物吞吐能力从3亿吨提升至4.5亿吨,真正做到“既要港口发展、又要碧海蓝天”。
来源:光明日报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20.04.2015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