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莲都厚植养生农业 绿水青山激活富农密码

09.04.2016  16:35

  中新网丽水4月9日电(记者 林波 奚金燕 实习生 李倩倩)春的气息已在浙南大姆山茶园涂抹出了莹润的绿色,站在一畦畦茶田之间,采茶人十指翻飞,开启了每年一季的春茶采摘工作。望着眼前忙碌的景象,梅献山总会回忆起25年前被人叫做“傻子”的场景。

  梅献山是浙江梅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1992年承包了这座茶园后,二十多年来抛弃农药化肥,坚持种植有机养生茶。当时,所有人都笑梅献山“尽做亏本生意”,然而梅献山却认为:也许别人赚得比我多,但等若干年后,他们赚够了想养身体的时候,肯定会来买我的茶叶。

  梅献山心底的“执念”与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葛学斌的“农业经”不谋而合。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新时代,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葛学斌同样笃信:“农业不只是提供食物,更重要的是提供健康,没有农药化肥技术添加的农产品对人类是最需要的。”

  2016年,丽水市莲都区主动适应新趋势,全域推进养生农业的发展,凭借着“好山、好水、好空气”,以“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卖点,全力打造“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品牌。在新的时代风口,梅献山认为自己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青山绿水孕育养生农业

  农耕文明在中国社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视“五谷食米”为“民之司命”,视农业为“为生之本”“养生之本”“有生之本”。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养生之本”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13年5月9日,山东潍坊农户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种植生姜,被媒体曝光后,引发国内舆论哗然。正当现代人对养生食品的呼声正越来越高时,在浙西南却有一个座城市一直践行着对“原生态”的承诺。

  “十里荷香一江明秀,千顷沃野万象呈祥”,地处浙西南的丽水莲都区,如同一朵镶嵌在大山腹地的“莲花”,拥有着诗画江南最深处的美丽。这里空气清新,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000个,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每年保持在360天左右,于十面“霾”伏之中保持了一枝独秀;这里山水俱佳,八百里瓯江穿城而过,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特点突出。

  生产优质农产品五要素——水、土壤、空气、良种、良法在莲都区都有绝对的优势。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思想引领下,这些生态潜力不断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日益造就了莲都农产品得天独厚的市场竞争力。

  在竞争“青山绿水”的年代,莲都区另辟蹊径,积极发展养生农业,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积淀上千年深厚农耕文化优势。

  在日前召开的莲都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养生农业发展的决定》。将积极推进农业三产化,促进林业、水利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发挥养生农业在旅游六要素中的积极作用,打造长三角“清水源”“活鱼篓”“菜篮子”,全面保障旅游吃要素从食材到餐桌整个链条的健康、安全。

  据丽水市莲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叶君勇介绍,养生农业是一种蕴含养生哲理,迎合食物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体现绿色自然、生态循环、安全优质、多元功能的农业发展新业态,是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好山好水成最大卖点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列车即将驶入第15个年头,改革的犁铧拉开了千年沉睡的土地。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始苏醒、萌芽、吐蕊。

  在这一年,浙江梅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梅献山突然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公司所属大姆山300亩茶叶基地停止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的生产资料,利用大自然相生相克规律,探索回归自然的管理模式,采取“以虫吃虫,以菌灭菌,以园养茶,以茶养园”生态平衡的科学管理。

  而在化肥农药就是补药特效药的“90年代”,梅献山的这一做法不免招到了众人的讽刺。嘲笑声、质疑声不绝于耳。

  “施化肥的茶叶生长快,样子好,产量高,卖的钱多。”梅献山自嘲道,他这个特立独行的做法也使得他被人笑了25年的“傻子”。不过这几年他却深刻感受到了变化:“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安全,如今他们看中的不是茶叶的价格和长相,而是纯生态无污染。”

  这25年里,传统的绿肥种植、秸秆还田等自然耕作方式几乎消失,农药化肥的泛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从。

  在如此背景下,“养生”则成了民众的新选择。也正是基于这份追求,梅献山的“回归自然”理念逐渐被众人理解并接受。  而梅献山的“回归自然”理论也正是丽水市莲都区主打的“养生农业”牌。值得一提的是,莲都区整合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养生农业。

  如果说梅献山是养生农业的领航者,那么夏益良则是养生农业的忠实追随者。

  年余40岁的夏益良原是一名莲都区的驾驶员,2013年,他萌生了养殖生态鸭的想法,并把想法付诸于实践。

  竹山岙中,烟雨朦胧,春天的脚步使得这片海拔800米的梯田弥漫上一层慵懒的轻纱,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鸭鸣声,夏益良开始一天的工作,将鸭子从鸭舍里放出来,让他们在山野泥田间自由活动觅食。放完鸭子后,夏益良则会沿着茭白田开始一步步往上捡鸭蛋。原生态的养鸭方式造就了这些鸭子们随地下蛋的场景,茭白田里、山路间、甚至是树丛中都有这些鸭子的痕迹,“这些鸭子下的蛋比一般的鸭蛋有营养,当然价格也贵一些。”

  一山一田一特色,作为主人,夏益良深深扎根于这片山间地头,用他的养生理念浸透万物,以绿色为名唱响养生农业进行曲。

  原生态放养、五谷杂粮喂养……这种“养生”模式的养殖,让这些生态鸭的身价也保持在一线。夏益良告诉记者,“每只鸭子的批发价格是100元,一年可以销售一万余只,鸭蛋则是一元一个。”

  良好的收益坚定了夏益良继续走“养生”模式的道路,在深思熟虑之后,夏益良将目光瞄准了生态鸡,用同样的方式养鸡,他相信也会受市场青睐。

  养生农业激活富民密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最初的乡愁。无论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打造这样一个美好的“田园梦”,不可或缺的始终都是“人”。

  按照传统眼光,已过知命之年的江时贤,只是一个种植了半辈子地的莲都区峰源乡小上垟村的普通农民。而当“养生农业”之火渗透至这个乡镇时,江时贤也搭上了这趟时代开启的列车。

  自从莲都区里推广养生农业以后,峰源乡入选为2016年养生农业建设示范乡镇,而江时贤则是乡里试点乡村的试点户。

  清晨江时贤下地松土除草,日高下他扛着锄头回家歇息,他的3亩地里种上了黄瓜、土豆、青菜等农作物,与往年不同的是,江时贤一改往日的使用除草剂除草方式,不仅选择人工除草,还放弃了使用农药化肥。

  而这份不同寻常的做法,在小上垟村并非独例。峰源乡副乡长郑旭军告诉记者:“我们这批试点农产品以不添加任何化肥农药为特点,将销往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的社区门店,借此机会既可以富裕农民,也可以传达和浸润莲都生态优势、养生农业优势。”

  2016年2月2日,莲都区农业局赴上海万科总部,开展养生农产品进上海万科社区对接活动探索一个社区与一个自然村“一对一”对接模式。

  在郑旭军看来,发展养生农业,不仅可以厚植生态与文化优势,还可以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等。

  除了与各大社区对接外,峰源乡也积极邀请各个社区的消费者来峰源实地参观,体验感受养生农产品的种植过程。  3月26日,江时贤的家中迎来了第一批与峰源乡对接养生农产品社区的“游客”,一共23人,均来自上海。青砖小瓦马头墙,诉说着一个村落的荣耀;回廊挂落花格窗,镌刻着一段岁月的传奇。悠闲的下午,阳关懒散地洒在青石板上,仿佛时光驻足,定格往昔的幸福记忆。

  在这两天一夜的时间里,来自上海的王萌(化名)深切感受到了这座浙南乡镇的魅力。来自于村民的热情更是让她乐不思蜀,“大家一起挖笋、参观青菜种植、包清明果,非常好玩。”而对于未来能在家门口的社区门店买到这些不使用化肥农药的瓜果蔬菜,王萌表示自己充满了期待。

  如果说“养生农业+社区门店”为农民农产品销路打开了的天窗,那“养生农业+旅游”则为农民增收谱写了新篇章。据了解,民风淳朴的峰源乡地处莲都区西南部山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

  郑旭军掷地有声:“这也是为我们为农业与生态旅游做铺垫,让前来参观的客人成为我们潜在的客户群,通过他们带动咱们的旅游。”

  峰源乡只是莲都区众多乡镇发展养生农业的一个缩影。在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葛学斌看来,莲都是养生城市、旅游城市和生态城市,“民以食为天,食的最根本的不在于饱肚子,在当下更重要的是吃得健康,这样意味着我们从健康的本源做起。”

  葛学斌认为,真正的健康来自食材的健康,而这种健康的养生食材主要靠农业供给,“农业不只是提供食物,更重要的是提供健康,没有农药化肥技术添加的农产品对人类是最需要的。”

  为保障莲都养生农业的发展,莲都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养生农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养生办,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

  据悉,莲都区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区共建成养生农业示范乡镇5个,养生农业示范村50个,养生农业示范基地50个,养生农产品100个,社区支持农业点15个。集成一套适合莲都养生农业发展的生产标准体系,养生基地农产品全部达到生态、安全、放心,实现示范基地种养殖效益翻番。

  伴随着阵阵春风,莲都区养生农业正式扬帆起航,在未来,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得舒心将成为莲都养生农业的金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