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后槽村借“一打三整治”促转型 小渔村,风光正好
本报讯(记者徐月萍尤建明通讯员郭进平陈惠敏)阳光,沙滩,有间木屋面朝大海……如今的苍南县马站镇后槽村,游客成群结队地前来度假、拍照。在经历“一打三整治”后,这个曾经平凡寂寞的小渔村,被改造成风格清新的海螺度假村,渔民们纷纷收网上岸,转型发展旅游业,创业热情高涨。
驱车绕山进入后槽村,山道略窄,海风透过村口大榕树的绿荫,轻柔吹拂着来客的脸庞。周边配套的诸多细节,带着鲜明的渔家印记。半截残破的龙骨,一大块木质旧船板,拼搭成度假村的大招牌。一排颇似别墅的木屋,“站”在靠海的地方,“静候”着游客的入住。
“以前我们讨海为生,现在我们看海为生。”后槽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宏自豪地说,村里只有465人、135户村民,早年一半以上的人家出海讨生计,大部分渔民开的都是无船名船号、无渔船证书、无船籍港的“三无渔船”。与知名度较高的苍南渔寮景区一样,后槽也有一片沙滩,偶有驴友前来露营,但村人并不在意。
就在后槽村还沿着传统轨迹前行时,2014年8月15日,苍南举行的全县修复振兴“浙南鱼仓”暨“一打三整治”联合执法行动誓师大会,让小渔村突然慌乱起来。听说赖以生存的“三无渔船”要被拆解,村民们迷茫地质问道:“五六十岁的人了,还把我们从海里拉上来,让我们一家老小吃什么?”
整治政策要落实,渔民生计更要解决。为此,村两委连续开会三天,讨论渔村出路问题。苍南县和马站镇有关部门,也积极调研,为渔民转产转业出谋划策。“后槽村要是把沙滩开发起来,吸引更多游客,不就可以让村民增加收入吗?”最后,“上岸不离海”的想法,得到村民的普遍支持。
说干就干。镇里与村两委、村民代表一合计,觉得把小渔村改造成度假村,是条可行的新路子,所有渔民均可投资入股。接着,村里马上开始动员,镇里也奔波协调。很快,项目开始报名。67岁的老渔民殷兴祜主动拆掉自家唯一的渔船,把2万多元积蓄全部拿出来入股。
“以前是一个人干,现在和大伙儿一起干,总不会错。”殷兴祜的想法,带着渔民朴素简单的生活哲学。在他的带动下,原先对整治感到焦虑的渔民陈亦相,也投资入股10万元。他算了一笔账,拆掉渔船后,他可以在度假村当救生员,每个月有4000元收入,加上“一打三整治”的政策补助,拆船补贴和失业补贴,他拥有了另谋新路的创业资本。
村民的支持很给力,首期63个股东共集资568万元,其中27位上岸渔民拆船后全都入股。今年3月,村里便开始动工建设度假村。沙滩周围的山地整理出来,种上了观赏花卉;空地上的草坪铺起来,立起了各类藤雕;废旧的养殖场,改造成了停车场;洋气的小木屋,沿着海岸线建起来了……
还在试营业阶段,游客们便纷至沓来。“7月下旬,每天的营业额都在4万元以上。”管财务的村民徐立新高兴地说,那段时间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2时才能回家。而度假村的10幢木屋、22个房间,早被预订到8月底。“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住在水仙阁的林女士来这里参加同学会,她用海子的诗来形容入住的惬意感受。
午饭过后,徐立新又要盘点一下当天的流量和收支。和他一样,从保洁员到服务员,再到救生员,村里多数乡亲已转换身份,全村70多户人家参与投资、管理和就业,收入并不比以前低。“早上6时起来散散步,中午在亭子里吹吹海风,晚上在海滩边守着下水游泳的客人。”当了救生员的陈亦相说,这比以前打渔轻松多了。
下午2时许,从苍南渔寮景区过来的温女士,带着孩子在海边玩耍:“因为这里退潮后,还可以挖到野生蛤蜊。”温女士说,他们一家开车到后槽,只花了半个小时。
“以后到后槽会更顺畅。”马站镇副镇长金宇顺透露,进村的道路马上要拓宽,基于目前的人气,镇里和村两委已着手谋划二期项目。而原先跑到外地“取经”的后槽,如今也迎来参观学习的外地客人。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