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竟有现实版 这个艺术团刚在富春江边演了这首曲

02.04.2018  10:21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还记得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吗?讲述了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团故事。

  在富阳,也有这样一个“芳华艺术团”。巧合的是,这个芳华艺术团正好是成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成员全部来自杭州市富阳区实验小学(原名富阳一小)“文艺班”的学生们。

  3月31日,“读城·四十年”富阳区2018年“家在富春江上”读书会在富春山馆举行。这支成立40余年的“芳华艺术团”首次相聚献演。从成立时的10来岁孩子,到如今白发苍苍的老者,这音乐旋律里有成员们四十年来的青春芳华,也见证了富阳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芳华。

  演遍城乡成“网红

  笛声清亮,唢呐高亢,琵琶婉转。一曲民乐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熟悉的旋律将听众们带回上世纪六十年代“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那个年代,那个口号。

  乐队身后的大屏幕上,定格着一张四十年前的演出照。当主持人公布,照片上的孩子就是现场进行民乐演奏的艺术团成员时,现场观众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今年57岁的王威海就是照片中的一名成员,现在他是芳华艺术团的指挥,也是这支队伍的召集人,如今这支乐队成员的平均年龄都已过五旬。

  芳华艺术团的成员们,全部来自四十多年前富阳一小“文艺班”的学生。大概在1973年,富阳一小开设了一个文艺班,文艺班里有舞蹈队、合唱队还有他们这支民乐乐队。那时候,学生们都以进入文艺班为荣,他们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进行乐器训练。

  “乐队成员都是当时三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不参加早自习和课外活动,用这两个时间段来训练。”王威海回忆,当时他们每天都会有充足的练习时间,只要有学习空隙,就会加紧训练。

  乐队创建之处的条件十分艰苦,演出的服装都是老师自己做的,练习用的曲谱经常是写在学生们用过的试卷背面。“每到冬天,有些同学会生冻疮,但还会坚持训练,常常练到双手血肉模糊。”这样的场景到现在还会时常浮现在队员们眼前。但是,他们很享受乐队的生活。

  随着乐队水平不断提升,他们常常会在各种重大活动中进行演出。“每逢富阳有重要的客人来访,开党代会等重要会议,我们都会去演出。”王威海说,他们到企业、农村、学校等各个地方表演,每一次台下的观众都是爆满的。彼时,这支文艺班的民乐乐队已然成为富阳的一张“金名片”。他说,那个时候,富阳人都知道这个文艺班,这支乐队。

  学校为了继续培养这支乐队,还在那时专门开设了初中班级,如此一来,小学毕业后,这些乐队的孩子们还能继续练习。王威海称,当时大量的训练,同学们都练就了“童子功”。所以,四十多年过去了,当他们重新拿起手上的乐器,经过几次训练后,小时候的“功力”又被拾起了。

  走进校园授美育

  第一批乐队成员一个个从初中毕业,离开乐队,但乐队依旧延续着,不断有低年级的新鲜血液加入,所以一小的这支民乐队到现在还保留着。

  王威海这一代经历过乐队最辉煌的时期,离开乐队后,他们一部分人从事了与音乐相关的职业,大部分人走上了其他工作岗位。但有艺术傍身,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特别夺目,个个都是单位里的文艺骨干。

  早已远离乐队的同学为什么又组建了芳华艺术团?这离不开李定平的号召,他是杭州知青,是当时一小文艺班民乐队的启蒙老师,后回杭工作。2015年,退休后的李定平又回到富阳,并且在富阳安了家,他回富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牵动着他40多年最初的这支民乐队。“李老师在富阳有了家,而我们的青春与激动好像也有了可以安放的地方。”王威海说,李定平希望乐队重组,而他带头召集。

  起初,不少同学有过犹豫,毕竟时过境迁,他们不确定自己能否再次奏响当初的音乐。不过内心对音乐的热爱冲破了所有顾虑,越来越多的成员响应号召,加入了芳华艺术团。“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退休了,也有了空闲时间,重建乐队正当时。”王威海说,他们现在都有“每周一乐”,每周一进行训练,聚在一起就有快乐。

  “我们早已过了追逐名利的年纪,现在重建乐队纯粹是满足精神需求。”王威海坦言,只要有活动,他们都会积极参与。芳华艺术团计划走进校园,让年轻一代了解熟悉民乐,充实自我的同时也发挥余热。

  这一事件的亲历者、讲述人是资深教育工作者、富阳教育界老前辈杨平儿。一小“文艺班”一直保留到现在,杨平儿功不可没,他是文艺班建立时期的元老,更是传承者。“那时候能进文艺班是一种荣誉,家长把孩子送来,希望看到孩子在舞台上展示自我,现在家长让孩子学艺术,是为了给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杨平儿分享了芳华艺术团的故事,也分享了富阳教育这些年的变化。这乐声里,这故事里,这回忆里也娓娓讲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富阳发展史上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