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游戏“蓝鲸”高危预警 生命教育如何阻截幽灵

26.05.2017  14:13

  自杀游戏“蓝鲸”高危预警 生命教育如何阻截幽灵

  一款名为“蓝鲸”的自杀游戏最近把中国的父母们吓出一身冷汗——这款起源于俄罗斯、让百余名俄罗斯青少年自杀的游戏出现在我国的网络上,并在各地悄然蔓延。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青少年由于自身遇到烦恼、感觉生活无意义而投身这款游戏中,经过精心设计包装的“蓝鲸”游戏,还让一些青少年感觉其“很酷”,带着好奇心进行冒险。

   自杀游戏传入我国 网络传播戕害青少年

  日前,一位忧心忡忡的家长拨通了记者的电话,表示自己的孩子小蔓近来沉浸在一款名为“蓝鲸”的游戏中,这款自杀游戏让孩子不能自拔,出现自杀的倾向。

  小蔓今年11岁,在湖南南部一县小学读五年级。目前在玩一款叫“蓝鲸”的自杀游戏,有同学已看到她写遗书,手臂有自残的淤青,经常早晨4点20起床玩游戏,上课经常打瞌睡,期中考试成绩一落千丈。

  经过家长和老师的进一步了解,初步判断小蔓已进入“蓝鲸”游戏的第四关,即在纸上画上蓝鲸,拍照给某人。经过检查她的手机,此前有手臂放在菜刀下的图片,每天有组织向她传送网络歌曲,下载恐怖电影,并在深夜瞒着家人观看。

  记者了解到,“蓝鲸”游戏来自俄罗斯,参与者在10-14岁之间,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已经导致130名俄罗斯青少年自杀,近期传入国内。

  参与者被要求在50天内每天完成一个自残任务,包括在凌晨4:20起床、看一部恐怖片、在腿上划出刀口、不与任何人交谈等,最终在第50天时结束自己的生命。

  公开资料显示,“蓝鲸”游戏目前已在国内不少地方青少年中开始传播——安徽省泾县公安局与老师和学生家长联手,将6名沉迷“蓝鲸死亡游戏”的中学生从“死亡游戏”中拉了回来;浙江宁波市警方从“蓝鲸”死亡游戏中拯救出了一名12岁的女生。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已有青少年参与这款游戏……

   控制情绪恐吓威胁 不法分子趁机牟利

  “蓝鲸”游戏的发明者花了5年的时间设计这个游戏,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程序使人筋疲力尽、绝望无助直至自杀。由于“蓝鲸”刻意造成神秘化色彩,处于脆弱懵懂期的青少年以为加入组织“很酷”,带着好奇心试图寻找,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牟利。

  据介绍,“蓝鲸”游戏中,有一条险恶的规定是,玩家只需缴纳60欧元就可以当上管理员,不仅不用自杀,还可以在暗处操控别人的生命。此外,还有人借“带人进蓝鲸游戏真群”之名骗取女性用户裸照,对其行为进行控制。

  受害者往往因为受胁迫而不敢举报。据介绍,该游戏的参与者加入一个群组后,参与者需要提交个人的真实信息,包括自己和家人的真实姓名和家庭住址,如果有人抵触任务或者泄密,这些隐私信息就会被公开,任务完成不了,负责人还会威胁“有人会帮你完成”。

  小蔓的父母已控制了孩子的手机,但她的情绪极不稳定,已近崩溃,并流露出极度的恐惧。

  连日来,我国多地公安网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相关提示,呼吁公众抵制“蓝鲸”死亡游戏,并及时举报。尽管如此,要控制“蓝鲸”传播蔓延并不是一件易事。

  在QQ群组中,“蓝鲸死亡游戏”“4点20叫醒我”“蓝鲸:死亡4:20”的群名常常是“蓝鲸游戏”的代号。由于其臭名昭著,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人改换关键词建立与“蓝鲸”游戏相关的群组。

  据小蔓母亲介绍,这些群组为逃避打击,每天都会建立新群,起不同的名字,隐蔽性极强,自己拿着孩子的手机都不知道哪个群是“蓝鲸”群。

   全方位破解自杀病毒 须从根本加强生命教育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董艳分析指出,“蓝鲸”是网络深海中的嗜血幽灵,却将死亡塑造成“温暖的归宿”,将死亡浪漫化、游戏化、程序化。一些遇到挫折、心理压抑的孩子极易被“权威”蛊惑,被“团体”控制,进而走上自我伤害的道路。

  “蓝鲸”的开发者在被捕后表示,这款游戏给予一些孩子现实生活中缺乏的东西:理解、沟通、温暖。

  心理专家则认为,“蓝鲸”游戏的传播折射出目前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不足,一些青少年缺乏自我价值感、生活幸福感、团体归属感。有的孩子经历坎坷,有着不为人知的精神世界,还有一部分青少年也许家境优越,不愁吃穿,但是缺少对于自身的认同和在集体的归属感,对死亡的认识很浅薄,“蓝鲸”游戏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抱团的群体。

  董艳教授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生命教育,让青少年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

  互联网带来的病毒式、匿名化传播,让教唆他人自杀者得到网络的隐蔽,变得肆无忌惮。因此,在打击非法游戏的同时,社会各个方面应从根本上筑牢“生命之篱”。

  新华社记者史卫燕 【毛洁】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