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大家爆猛料:良渚将写进《大百科全书》历史卷

11.12.2017  14:52

  这两天,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良渚古城及其外围水利工程再次引起国际考古界关注。

  12月9日晚,英国科学院院士兼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剑桥大学教授、英国上议院议员科林·伦福儒勋爵在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博物馆报告厅)上把良渚遗址放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做演讲。他说:“良渚遗址考古的最大贡献是把中国的文明史提前1000多年。良渚文明处于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同的时间。神徽也许不是宗教符号,有可能是国家符号,相当于国旗、国徽。

  早在2013年首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伦福儒先生就说“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是“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研究实证的良渚遗址的价值已经被中外学者认同,也被写进《中国历史》教科书,“我们正在努力,它即将被写进《大百科全书》历史卷的词条”。

  今年3月21日,伦福儒先生来杭州作了题为《世界早期复杂社会视野下的良渚古城》的讲座,并实地考察良渚遗址,参观了老虎岭水坝、钟家港发掘现场、反山遗址、莫角山宫殿区和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他高度评价良渚遗址,认为良渚已经进入到早期国家阶段。伦福儒将良渚古城与古埃及金字塔、苏美尔乌鲁克、哈拉帕摩亨佐达罗、墨西哥特奥蒂华坎、玛雅城邦、二里头、郑州商城、殷墟等进入早期国家社会的遗址和土耳其哥贝克里石阵、英国巨石阵、苏格兰布罗德盖石圈、秘鲁卡拉尔、希腊克罗斯等早期仪式中心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良渚遗址不符合早期仪式中心的定义,良渚社会复杂化的道路不同于其他早期国家社会,良渚文化对世界早期复杂社会的本质及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座城,一条街,一段路,一个故事,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文正街、汀兰路、望梅路、昕更路……

  施昕更生于1912年,1936年底开始先后3次在良渚进行考古发掘,是良渚遗址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在战火纷飞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施昕更撰写并出版了首部良渚文化考古发掘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为良渚文化的发掘研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良渚文化现代科学考古第一人。

  良渚文化,古即有之。从宋玉、汉玉,直至认定是5000年的良渚文化,施昕更作出了巨大贡献。因他刚好生长在良渚,成长在那个时代。在《时事新报》《东南日报》《美术生活》《浙江青年》中的诸多文章、图片以及施昕更的力作,施昕更是无可争辩的良渚文化发现人。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 因1936年原在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今浙江博物馆前身)工作的施昕更首先发现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址,后经证实,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12月13日,期待伦福儒先生等世界考古顶级专家的良渚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