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郊区挥写婺城新画卷
到了婺城你才能了解金华的美。
这里绿色养人、花香醉人、古意迷人,婺城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金华的美。
婺城版图是一张大地上舒展的桑叶,绿色是她的底色,箬阳溪、白沙溪、厚大溪、莘畈溪是她清澈的叶脉。仙源、沙畈、金兰、仙舟、九峰五大湖泊是她怀中的碧玉。沿溪溯源而上,4条山垅青山如画,分布着众多原生态村落。南山之美,宜避暑,宜慢游,宜隐居。
婺城是茶花之乡、桂花之乡、杜鹃花新品培育基地。到婺城赏花,带你看尽万紫千红,带回草木芬芳。
婺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金华的核心区,雅畈古村、上阳古村、铁店古窑名声在外,遍布全区的古村落、古树群、古道风景独好。
近年来,婺城区紧紧围绕建设“两美”婺城的总目标,按照全区是一个大景区,美丽乡村风景线就是旅游风景线的理念,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历史文化村落、精品村、秀美村等盆景建设。
以“白沙文化”景观带为主体,4条山垅的休闲旅游精品线为脉络,将婺城的美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推动美丽乡村由盆景向风景转变,带动乡村旅游业,助推美丽经济的建设。
徜徉白沙溪畔的“桃花源”
婺城的母亲河叫“白沙溪”,又名白龙溪,是金华婺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流经沙畈水库、金兰水库,经琅琊、白龙桥两镇后注入婺江。
它以溪水白如镜而得名,又以蜿蜒曲折似龙蛇,风吹波浪似白鳞而得名白龙。
早在两千多年前,居住在白沙溪两岸的村民就口口相传着白沙老爷治水的故事。
白沙老爷原名叫卢文台,东汉幽州人,汉成帝时为步兵校尉,后授骠骑将军,汉光武帝时,辞官南隐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垦荒种地,自食其力。
据金华籍学者杜顺华考证,那时白沙溪水流并无定向,每遇发大水,就似一匹脱缰的野马到处横冲直撞,特别是下游平原地区,水患更甚,百姓叫苦连天。
眼看着百姓们受水患之困,卢文台决定效仿战国时的李冰,带领士兵和附近村民,利用水势落差,先后筑成36堰。
明代大学士宋濂、吴沉曾经撰文赞曰:“郑渠白渠(白沙溪),专美靡许。泛我清泉,渥我稷黍。降我丰穰,盈我仓庚。”
白沙36堰总长超过千米,各干渠、支渠更是达到数百里,两千年前的古人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除了靠人力、物力之外,更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得以支持。
总结起来有16个字: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同心同德,无私奉献。时至今日,这也是“婺城精神”的主要内涵。
当然传说故事和婺城精神只是白沙文化的一部分,贤人辈出的家族文化、浓墨重彩婺州窑等等,都是白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和“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一样,白沙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一定条件下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它是代代白沙人几千年以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加高颜值的“外表”,闲时来婺城“桃花源”逛一逛,绝对令你印象深刻。
沿着白沙溪逆流而上,初经白龙桥,古廊桥上远眺四方。
在古代,白龙桥古廊桥即是要道枢纽,时光荏苒,万千步履打桥上走过。桥上有廊檐蔽日挡雨,檐下文官乘轿,武官走马,布衣行路,商贾往来无数,自是一番古道市井。
上世纪中叶,白龙桥古廊桥终因年久失修,坍塌损毁。2008年,金华市婺城区政府斥资千万元,重修千米廊桥,再现往昔繁华。
再过玉山潭,洞山映斜塔,琅峰赤壁崖。琅峰山上,巨岩峭壁间镶嵌着数百个奇形怪洞。高大的双扇门,仰观令人惊栗。
半山腰“白沙老爷手掌印”形象逼真,建于悬岩峭壁间的白沙古庙。观音阁、真武大帝庙、乐寿亭等,更为奇岩增添异彩。
与琅峰山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的地方有个铁店村,这里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铁店窑古遗址。
相传,自北宋年间(约公元960年),这里便以烧窑制瓷为生。
与我国多数南方窑系相似,婺州古窑多为龙窑,坐北朝南,与地面约呈30度角,窑身有多处添柴口,以实现窑火层层升温,在古代,一窑瓷器通常要经过半个月的煅烧。
沙畈乡的银坑村,坐落在盆地之中,四面环山,郁郁葱葱。就是这个“世外桃源”,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2年就有共产党的组织活动。粟裕将军曾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驻扎在这。
文化是旅游之“魂”,它的内涵决定着旅游人的品位、精神价值和人文含量。这些年,婺城区一直将“白沙文化”和婺城精神渗透到婺城大地的各个角落。
箬阳:客家民俗撬动山区经济
进入箬阳乡琴坛村,有种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感觉。
这里是婺城之巅,林泉清胜。琴坛之美,天造石人空谷对望,清碧溪涧弹奏琴音,客家风情醇厚迷人,桃源深处,不妨虚度。
每到周末,村中的农家乐家家客满,乡土小菜成了游客的选择。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因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撬动了全村的经济动脉。
琴坛村有一怪,村民大部分能说5种方言,分别是客家话、金华话、汤溪话、武义话、永康话。
该村地处多地交界,会讲几种语言不足为奇,可是怎么会冒出客家话呢?
因为大多数村民是汀州客家人的后裔。
独特的“客家话”,也叫汀州腔,是琴坛村民关于远祖记忆最牢固的维系。
作为客家人聚居村,勤劳智慧的琴坛村民从中嗅到了商机。“客家民宿”应运而生。
每逢旅游旺季,每家每日平均可入账近万元。“农忙时采茶,农闲时把锅刷”已成为不少琴坛村民的生活常态。
琴坛村作为箬阳乡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一片“试验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保护和挖掘客家文化为根本。
与此同时,通过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来捕捉游客消费兴奋点,旺盛的人气带动了山区百姓增收,使得大山深处的高山茶、野生猕猴桃、乡野土蜂蜜等山里货一路俏销。枫桥牛肉、客家酱烧肉、山叶豆腐、草木灰千层糕等特色客家美食,引来了众多的回头客。
安地:赏得了美景记得住乡愁
安放在南山之间的古镇安地,处城郊而享幽静,一面湖泊小同,十里桂花项村,小桥流水喻斯,皆如美酒,可与赏饮。
安地镇小同村每逢夏季,平均气温比城区低5℃~6℃,是避暑休闲的绝佳去处。
牟国青来自温州乐清,是小同村的“女婿”,严格算起来,可以称得上是小同村农家乐第一人。
牟国青原是做服装生意的, 2005年的夏天,几位钓鱼爱好者拦住他,问他能不能烧一些家常便饭来吃,饭菜钱另付。
机缘巧合下他便答应了。却不想,渐渐地,来他家吃饭的人越来越多。
牟国青从中看到了商机,2006年初就放下了服装生意,回家办起了农家乐。
牟国青的农家乐刚开第二年,就有村民陆续走上了农家乐致富路,发展到现在,小同村已有农家乐12家、有住宿标准床位200多张,一次性可接待1000余客人就餐,拥有停车场1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可同时供200辆车停放。
同时,经过秀美村建设,整个村庄别具一格。茶余饭后,游客可根据各自喜好参加休闲娱乐活动。
沿步道漫步在山泉荡漾的水坑边,途经万亩竹园直至海拔800多米的山崖最高峰老鹰岩。
在这,可观山花野草,品尝珍奇野果。能见到清澈见底的鸳鸯潭,观赏成群结对的石斑鱼,也可到村中的森林公园观赏成片的参天古树。
为促进农家乐的健康发展,村两委组建了村农家乐服务中心,由村两委统一管理和提供服务,为村民致富牵线搭桥。
塔石:诗意的山村美景步步有
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城里人“上山下乡”探访民宿的黄金期。
民宿在塔石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埠口村的“梦想驿站”,大茗村的“竹琴山庄”,塔石村的“南山逸居”“东篱小院”……
山川秀美、宁谧祥和,“离市区不远、离自然很近”的塔石,已然成为广大游客青睐的乡村休闲游好去处。这里有岭边、余仓800亩高山梯田,五瀑峡30米飞瀑,还有上阳古村,珊瑚古村,塘头村的向日葵……每个古村,都是一首诗。
这几年,塔石乡坚定不移推进“旅游强乡”,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山水风景、人文古韵优势,通过打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治两化”等一系列组合拳,提升村庄面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目前全乡共有2000余个餐位,成为婺城乡村旅游的一匹黑马。
今年上半年,塔石乡共接待游客6.8万人,同比增长184%,带动各类农产品销售额破百万元,旅游发展势头喜人,旅游富民成效显著。
今年,塔石乡为了发展乡村游,利用各个村的高山梯田、瀑布群、古街等优质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村村有亮点特色,步步有风景可赏,这是塔石独有的特色。
竹马:一朵茶花带来的致富经
茶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金华市的市花。
金华人素来爱茶花。不仅市区许多道路绿化带内栽有茶花,而且有以茶花为主体的公园。近几年,像婺城区竹马乡这样主打“茶花经济”的乡镇更是风生水起。
竹马全乡共有16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 人口11000余人。
目前,全乡有千余户以种植茶花为主的苗木大户,种植面积达7300多亩,占全市茶花种植面积的1/2,茶花品种近1000种,延扩周边乡镇面积达26000余亩,年花卉苗木销售额超3亿元。
几十年的时间,竹马人通过茶花寻到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其实早在1982年,竹马这片就在种茶花,但在当时并不顺利。”钱瑞华是竹马乡下张家村的党支部书记,1976年从部队退伍回乡以后,他就一直在努力探索“茶花之道”。
“1982年一株茶花芽的价格是5块钱。” 钱瑞华说,这个价格明显与当时的生活水平不相协调。
一年后炒茶花的热度褪去,茶花价格大幅下降,导致很多农户都亏了钱。
但这并不影响钱瑞华继续坚持的心。“以前这里主要种水稻,但这只能解决温饱,要想致富还得靠茶花。”
后来,为了改变传统农业结构,振兴竹马经济,提出了“以特色兴乡、以特产强乡”的农业工作思路。
借着这股东风,钱瑞华去各地学习,并提出了土地流转的思路:“从各地引进23个苗木种植大户,把地租给大户,让村民给大户打工,顺便学习苗木种植。”
2003年,在金华市政府的支持下,这里建成了当今世界上山茶物种收集最多的地方之一,收集山茶物种217个,堪称国际茶花界的“基因库”。
从2010年开始,这里每年举办一次茶花节,吸引本地和外来客商前来观赏和订购,进一步打响茶花知名度。
未来,这里还将打造竹马茶花精品园,将所有的珍贵品种在园内展示;将茶花元素融入新农村改造,建设茶花文化精品村,助推茶花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