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住在江干,享受特殊居家医疗服务真暖心

10.04.2015  17:48

2015-04-10 杭州网

          杭州江干区成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中心”破解老人“居家养病”难题试点一个月来,已有17位居民乐享居家医疗服务,9月将在全区推广


 

          4月2日,杭州江干区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管理中心的医生与护士等一行人来到凯旋路上的荷花塘弄,他们是专门来帮一位58岁的章师傅更换膀胱造瘘管的。不到10分钟,让章师傅夫妇俩犯愁的膀胱造瘘管就轻松更换好了。
          “只要打个电话,中心很快就会派医护人员上门服务,上门费加上材料费一共才80多元。以前曾经叫120救护车送到附近医院更换造瘘管,每次来回花费要500元左右。”第一次尝到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的甜头后,章师傅夫妇感叹道。
          今年3月,为更好解决许多失能、半失能以及身患重病的老人“居家养病”的难题,江干区引入台湾耕莘医院的长期照顾老人的先进模式,成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管理中心”,并在凯旋、四季青两个街道首先试点。试点一个月来,已有17位居民享受到了居家医疗服务。
          曾经要折腾半天换造瘘管
          现在医生上门10分钟搞定
          2011年,家住杭州凯旋街道荷花塘弄的章师傅被诊断为多系统小脑萎缩,这个病会让他慢慢失去行动能力,其中也包括排尿能力。
          “得病以后,他解小便就非常困难,总是想解解不出来,需要不停地做下蹲动作,刺激膀胱肌肉活动,让尿一点点排出来,有时晚上一觉醒来小腹又胀又痛,我们只能连夜赶去医院插导尿管。”章师傅的妻子冯女士说。
          雪上加霜的是,2014年12月,章师傅不小心在家摔了一跤,腰椎骨折,到省中住院治疗。因为无法做下蹲动作,小便就彻底解不出来了。后来,为了解决排尿问题,他在今年1月中旬去医院做了一个膀胱造瘘。
          然而,麻烦并没有就此结束。冯女士说,按照使用规范,膀胱造瘘管需要每个月更换一次,而且必须由专科医生完成,未经培训的社区全科医生也帮不上忙,这就意味着章师傅每月得去一次医院。
          “记得2月份那次送他去医院,我发动了家里所有有空的亲戚,一个人开车在马路边等着,我们两三个人把他从楼上抬下去,然后用轮椅推到马路边,把人抬上车,到了医院后配药、换管,少说也得折腾半天时间。”冯女士说。
          正当她犯愁的时候,她得知一个消息,江干区成立了一个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管理中心,目前在四季青街道和凯旋街道试点,她就赶紧去咨询了相关内容。
          “真没想到中心很快就派人来了解情况,然后约好时间上门来给老章更换膀胱造瘘管,上门费加上材料费总共才80多元,比大医院要便宜得多,医生还教了我很多日常护理的方法,据说以后还能定期上门抽血做些检查,我们再也不用为每个月上医院而烦恼了。”冯女士高兴地说。
          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贴不贴心
          靠居家医疗和出院准备两大功能实现
          2015年江干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与一流医院合作,深化医养护一体化改革和“四诊四定”分级诊疗服务。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5家。开工建设区人民医院及公共卫生中心。
          而近年来,江干区一直把深化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工程来抓。江干区卫计局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张海燕告诉记者,“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主要由两大功能实现:居家医疗功能和出院准备功能。
          居家医疗服务主要提供的4项内容,包括居家护理、居家康复、居家营养和居家药事。
          而出院准备功能主要内容包括:责任护士会对每个住院病人进行筛查和评估,对于居住在辖区内出院后仍需要护理或康复治疗的患者,医院会转介医养护管理中心,进一步安排居家医疗服务。
          江干区卫生部门说,“该模式成熟后将在邵逸夫医院、红会医院、杭州市肿瘤医院等三家医院进行实施和推广,为社区老人提供及时的、连续的、优质的居家医疗服务。”
          已有17位居民享受到服务
          9月份将在江干区全面推行
          江干区医养护居家医疗服务共有36项服务内容,分为19项一般服务项目和17项特殊服务项目。
          一般服务项目是以前已经在开展的上门服务内容,包括肌注针、一般体检、小换药等,直接在社区服务中心申请,并由社区中心提供上门服务。
          目前,江干区8家社区服务中心平均每天的居家医疗一般服务项目共约20余人次。特殊服务项目是在台湾耕莘医院的指导下新增的服务内容,主要包含居家养老必须的居家护理、居家康复、居家营养、居家药事四大项17个小项,必须由医养护管理中心接收申请,并上门评估,再派单给相应的社区中心提供上门服务。
          今年3月中旬,在凯旋、四季青街道推开医养护特殊居家医疗服务项目以后,医养护管理中心接到申请案例20余例,其中为17例提供了居家医疗服务,包括更换鼻胃管、更换导尿管、更换膀胱造瘘管、康复指导、营养指导等。
          4月份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在闸弄口街道和笕桥街道开展居家医疗特殊服务。
          9月份将在全区8个街道、镇全面推开。随着江干区医养护一体化管理中心的逐步壮大和信息化设施的完善,今后36项居家医疗服务项目将统一到医养护管理中心申请,分派各社区中心完成上门服务,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形成科学的医养护管理体系。
          需要整合卫生与民政系统资源
          老年医养护服务亟待资源互补
          “实际上,以上的服务内容还只是医养护工作的一部分。” 江干区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张海燕认为,“我国现行的提供高龄或失能者医疗、健康与生活照顾的主管单位分属不同行政体系,相关行政部门有卫计局、民政局、残联等。各部门依据相关法规与年度规划,开展各自的服务内容。”
          比如,卫生系统主要向老年人提供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和康复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服务;民政系统主要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家政服务。
          目前,各部门缺乏转介和配合,使养老资源供给不足、服务效率低下、连续性照顾效果不佳。
          因此,整合卫生与民政系统资源,形成优势资源互补,给老年人带来更全面的长期照顾体验,在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康复保健等方面形成无缝对接,提供连贯性、高效性的养老服务,就显得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