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出版社总编辑:编辑的工作是"没有创造的创造"
7月31日晚,“刘瑞琳:做编辑——从《天才的编辑》谈起”沙龙在北京举行。整场沙龙围绕着“编辑”这一话题进行。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瑞琳看来,一个编辑的工作是“没有创造的创造”。不过她也表示,虽然“编辑不曾创造”,但“文化价值赋予了我们平凡工作更大的意义”。
编辑的工作是“没有创造的创造”
沙龙从一本名为《天才的编辑》的书开始。该书是美国传奇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传记。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
而沙龙的主讲者也同样是一位出版人:刘瑞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同时也是“理想国”品牌创办人。
作为珀金斯的同行,刘瑞林对这部书中的一些观点表示认同。例如,书中珀金斯用这样一段话来给编辑定位:“你们必须记住的第一件事是编辑并不给一本书增添东西,他最多只是作者的仆人,不要觉得自己很重要。因为编辑充其量只是在释放能量,他什么也没有创造。一个作家最好的作品完完全全来自他自己。”刘瑞琳认为,这段话完全可以被当作编辑的座右铭。
除了对“前辈”的认同,刘瑞琳也有自己对当下的思考。她指出,当下的图书出版领域充斥着千篇一律的、类似标题党的书名,也到处可以看到千篇一律的、小清新风格的图书封面。在她看来,这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化生态。“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被一种浅薄的商业机制所左右。在这个机制下,我们有的编辑似乎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于是还有点沾沾自喜。”
当在这种状态下再回头看珀金斯“编辑最多只是作者的仆人”的那段话时,刘瑞琳认为,一个编辑应该清楚自己的工作是“没有创造的创造”,而这种工作并没有现在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重要。
文化价值赋予了编辑平凡工作更大的意义
正因此,刘瑞琳不认同当下很多关于编辑的说法,例如“如何操作一本书”“如何打造一个作者”的说法。她说自己甚至反感、排斥这样的字眼。“因为(这样的说法)离对文化的敬畏比较远。而编辑也不可能改造出一个好作者。”同时,她也不觉得一个当下的编辑应该和产品经理划上等号。“我承认这种说法中有商业上的合理性,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异化。”
刘瑞琳说,和珀金斯相似,自己“了解这一行的所有诀窍,但已厌倦了”。“对于跟书打交道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字、对于文学、对于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是我们对于作者、对于才华的敬畏和尊重。我希望,这种敬畏和尊重可以成为每一个编辑开始进入这一行业的起点,并能够一直伴随着你编辑生涯的始终。”她说。
虽然编辑的工作没有“创造”什么,但刘瑞琳也并不否认编辑存在的价值,“编辑不曾创造,但确实参与了创造”。她说:“一本书完全来自作者的创造力,而编辑则是协助作者释放了他的能量。”
谈到关于编辑的话题,刘瑞琳自然会说到一手创办的品牌“理想国”。沙龙中,她讲述了该品牌与白先勇、梁文道、杨奎松等人合作的故事。
她讲道,“其实我们和每一位作者差不多都会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在编辑与作者的这一关系中,其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都应该是书。为了创作和出版一本有价值的书。就像珀金斯说的,‘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而作者和出版社的关系其实也应该出于一种对文化愿景的共同追求。”
所以,虽然“编辑不曾创造”,但刘瑞琳说:“文化价值赋予了我们平凡工作更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