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对根的情意
本报记者 陈文文
创业正当时,回归桑梓情。金秋十月,我们再次迎来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浙商精英聚会。10月25日,第三届世界浙商大会在杭州隆重举行。从第一届世界浙商大会走到今天,4年多来,浙商交出了一张沉甸甸的“成绩单”:截至今年9月,全省共引进项目8300多个,累计到位资金7600多亿元,浙商回归项目的质量一年比一年好,数量一年比一年多。
这4年,从“你快回来”的家乡感召,到“我要回来”的逐梦脚印,浙商回归,不是衣锦还乡,而是创业还乡。这4年,坚持高起点、高品质、高端化回归,打造浙商回归“高地”,成为浙江转型升级的一个亮点,以七大产业为投向的重大项目占到74%。这4年,浙江各地开足马力,为回归的浙商提供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也打开了一个个产业新空间和转型升级的未来。
就在10月24日,浙商总会宣告成立,全球浙商有了家。有句话说得好: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一起走。天下浙商,凝聚就有力量。
重聚首再出发
如同候鸟,哪里的水草肥沃就飞向哪里,浙商也是哪里有市场就去哪里。省委、省政府吹响天下浙商“集结号”以来,已经回归的浙商用实际行动告诉后来人:回来吧,扎根家乡,在家乡二次创业,没错。
“回归,除了浓浓的乡情,更是看到家乡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并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符合。”富春集团董事长张国标说。
都说浙商回归,回归后的空间在哪里?浙江海越董事长吕小奎以全部身家在宁波打造清洁汽油添加剂基地,而这恰恰符合省内治理雾霾、考虑制定更清洁环保的油品标准的要求。吕小奎说:“投身浙商回归,并不仅仅是回报家乡、尽社会义务,也是海越自身再发展的需要。”从这点上看,浙商反哺家乡,实现二次创业,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浙商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浙江伸出了培育七大产业和特色小镇的橄榄枝,正是告诉回归浙商:未来你们的空间在这里,大有可为。
“通过这一轮转型升级,浙商一定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长陈爱莲说,世界浙商大会的人气一届比一届旺,看得出浙商是真心想回来,我们有这个自信,回来不会错。连续参加了3届世界浙商大会的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也深有感触地说,浙商大会一届比一届有进步,扎扎实实做浙商回归工作,一步一个脚印。10月25日,现场签订的60个浙商回归重大项目总投资达1111亿元,几乎等同于2012年全年的浙商回归资金。
回得来留得住
当年为了生存,什么钱都赚,而这一次回归,对赚什么钱、怎么赚钱有了理性的判断,在平台、产业选择上学会了甄别。浙商回归带有更多责任感、更深层次的使命感。
“很少有人知道,我其实是青田人。”上海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成建说。他去年牵头开发总投资达100亿元的青田千峡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推翻了当地要将千峡湖打造成豪华型度假村的计划,带着一帮在沪浙商抱团返乡投资,将千峡湖还原成为他小时候的风貌。“本来当地县委、县政府邀请我回去考察,我没太当真,但当我谈了真实想法后,没想到马上得到了县里认可,家乡的投资环境真的发生了改变。”
对这一点,湖州安吉的“凯蒂猫”之父、澳门银润控股集团董事长廖春荣也有同样的感受,“凯蒂猫”主题公园动工以来,走过了6年。“这6年,投资环境一年比一年好,越来越吸引浙商回归。”
用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浙江正在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为浙商回归腾挪出新空间。这4年,浙商回归从单一产业回归一路成长,逐渐形成项目、总部、资本、人才、科技、公益事业“六位一体”的大回归格局。让浙商回得来、留得住。
新常态新机遇
新常态下,浙商怎么办?一方面是国内产能过剩,一方面是国人海外购物潮的新闻时有耳闻,浙商擅长的“小商品搏大市场”的老办法似乎有些失灵。摆在浙商面前有三条路:向上走,转型升级;向外走,海外并购;向下走,被淘汰出局。新常态下,危中有机,浙商的新机遇在哪里?
面对如今市场经济如此之多的不确定性,有专家开出药方:不要怕不确定性,敏锐坚强的浙商应该是最善于解决“不确定性”的人群,尤其是800万海内外浙商对浙江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创业创新基因背后的密码,是敢于试错、勇于纠错。试错的成本能不能降低?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像“浙民投”这样的投资航母就应该服务于创新者,让他们“失败了还能重来”,把社会游资、风投都集中起来,让创业者没有成本或几乎零成本。通过持续创新,浙江将会继续走在全国创新前列。
本届世界浙商大会上的另一个好消息是浙商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对浙商总会的成立,宗庆后认为:“这非常振奋人心。我建议再设几个分会,方便浙商高位嫁接全球资源。”浙商总会的使命是服务浙商,做不图回报的“志愿者”,肩上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它要让浙商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成为全球浙商真正的“温暖之家”。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