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动力澎湃 宏观调控工具多

15.06.2015  19:34
  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为什么行,前景如何”成为世界性的话题。 
  即便是告别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区间,即便是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很多人依然认为中国经济“仍是一个奇迹”,“有保持稳定增长的自信”。
  “中国经济告别了青春期,进入青年期。虽然仍有阵痛和不适,但显得更加强壮”。这是国际舆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尽管不乏一些“唱衰”论调,但更多的观察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在中高速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平衡。
  那么,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到底有多大?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究竟在哪里?“中国信心”的理由是什么?
  回旋余地大
  最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实施“五化”统筹,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的动力
  在一季度的GDP“榜单”上,重庆以10.7%的增速领先全国。近年来,这个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市一直呈现出领跑者的姿态。
  不仅是重庆,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省市基本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重庆和贵州两地增速均超过了10%,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的增速超过8%。这一态势表明,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与长江经济带遥相呼应,京津冀地区同样表现抢眼,尤其是处于深度调整中的河北,俨然成为“逆袭者”,GDP增速比去年一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是全国一季度经济增速提升最快的省份。对于正在大幅压减过剩产能的经济大省来说,这一成绩殊为不易。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之后,我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均大幅增长。在全球总需求不振、国际市场扩容受限、国内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不利条件下,这一成效令人振奋。
  “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的。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三大战略正在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引擎。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苏区振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五大国家战略交汇,这是江西千载难逢的机遇!”江西的同志这样说。今年一季度,江西GDP增速8.8%,位列全国第五,这是近10年来的最好位次。
  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很大——这是一个基本判断。最大的潜力和回旋余地在哪里?在广袤的中西部,在广大的农村。因此,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必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东部地区的增长潜力将更多来自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而中西部地区因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发展空间和潜力也大。如果中西部发展起来,无疑将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再看城镇化。截至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4.77%,刚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在80%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的若干年,中国的城镇化将持续推进。有研究认为,到2030年,中小型城市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其对城镇GDP增长的贡献将达到40%。显然,城镇化将是继工业化之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巨大引擎。
  毋庸讳言,目前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低迷,消费增长乏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无疑是重要选项。有观点认为,我国投资比例过高,不宜再搞投资,这种观点以前看可能有一定道理,但现在看并不全面。
  且看这样两组数字:我国在公共领域的投资只相当于欧盟的33%、美国的28%,差距还非常大。今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只有13.5%,比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
  因此,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我们需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向薄弱的农田水利、铁路公路、环境保障、城市地下管网等方面倾斜。这与过去低水平的产业方面的重复建设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在基础设施方面,非但不存在重复建设,而且需要加紧建设。须知,加大在公共领域的投资,不是拉动经济的权宜之计,而是改善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长远之举。
  调控工具多
  区间调控“稳增长、促就业、优环境”,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预调微调“动手早、有力度、见效快
  “当前经济形势稳中有进,各项重大政策执行有力,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国创新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式、实施了科学的宏观调控密不可分。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亮点和成功之道。”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区间调控,让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稳增长、促就业、优环境。
  从去年底以来,三次降息、两次降准、增加财政赤字规模……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确保了我国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较之原来注重增长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新常态要求经济社会多目标协调平衡发展。以宏观调控的新成效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踩大油门,不搞强刺激,更多运用市场力量。”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定向调控,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的感受最明显,但是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九江中科鑫星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爱琴说。他们的明显感受是,经济环境在改善,比如政府下大力气解决贷款难,减税和降费减轻了企业负担。“政府给我们企业很多扶持政策,企业发展机会越来越多了。
  作为区间调控方式的深化,定向调控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针对村镇银行、农信社、农合行、农发行的“定向降准”,加大了对小微企业、“三农”、重大水利工程等的定向支持。对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各种孵化器的租金、场地、税费支持,有力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领域加强财政资金对市场和民间资金的引导,以财政投入撬动社会投入。
  定向调控点准了穴位,产生四两拨千斤的良效。今年前4个月,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20.4%,比全部投资增速高8.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保持活跃,投资比重继续稳步提高,增速快于全部投资增速。
  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政策预留提前量和富余量,动手早、有力度、见效快。
  地处西南的贵州近几年经济增速一直居全国前列,就是得益于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大力执行,对预调微调的科学理解、精准拿捏。2013年下半年,为破解传统产能过剩、市场低迷的困局,贵州超前谋划,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并从财税、投资、金融、土地、环保、人才等方面储备、出台一系列政策,为经济发展添柴加火。
  “宏观调控‘工具箱’里的工具还很多。”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说,“近年来,我们不仅加强了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而且创造性地把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制定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发挥出巨大的政策叠加效应,积蓄了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
  发展后劲足
  最大动力是改革,改革调整利益关系、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力,让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创业者都找到创新“风口
  要看经济发展的潜力,先看市场的活力。市场活则经济活,市场强则经济强。
  市场的活力从何而来?一靠改革,二靠创新。改革与创新互为因果,改革推动创新,创新倒逼改革。
  “说到底,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改革。”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当前一些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观点,主要是集中在人口因素、环境因素等发展要素出现了拐点,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成本。但是这种声音却忽略了全面深化改革所能释放的能量。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我国新增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去年达1293万户,其中新注册企业增长45.9%,城镇新增就业仍达到1322万人。今年1到4月,新注册企业继续保持每天1万户,城镇新增就业445万人,市场活力得到极大激发。
  这是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释放市场活力的一个缩影。
  两年多来,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提前2年完成了简政1/3的目标。投资核准事项中央层面减少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取消。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
  “衡量一个经济体增长前景的方式之一,是看这个经济体是否有资源、政策能力和政治意愿去根据当前环境修复或改变增长模式。”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斯彭斯说,“总体来看,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通过了这些考验,是灵活的、有适应力的。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创业者都在寻找着下一个创新的“风口”。
  手足口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江西抚州,一家名为博雅生物的民营企业向它发起挑战。近年来他们全力攻关国家863项目中的一类新药“手足口病人免疫球蛋白”,目前已进入临床评审阶段,这一产品如能研发成功,将填补世界空白。“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做‘减法’,推动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做‘乘法’!”公司党委书记姜国亮说。
  改革创新是市场活力的源头活水,信心则是这条活水的河床。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正是对经济发展充满信心的最生动体现。
  这两年来,“创客”“众筹”“众包”等新的创业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创意产业、智慧产业等依托互联网兴起的行业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发挥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经济进入新常态,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必须推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这就需要一个激发社会活力的环境和氛围。”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说。

来源:人民网
1-7月浙江网络零售逆势增长10.6%
  中新网杭州9月14日电(记者 郭其钰 实习生 苏礼昊)14日于杭州举行的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奎介绍,1至7月,浙江累计举办促销费活动近1600场次,实现网络零售额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10.浙江网
浙江近五年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21.1%
  中新网杭州9月10日电(钱晨菲 徐翘楚)“浙江正在加大投放,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据统计,浙江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2015年的26.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