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三大历史任务 跻身经济第二方阵 台州推动民企创新转型
浙江在线05月18日讯 日前,台州市召开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补短板工作,提出“十三五”期间要重点补齐七方面短板。
“台州‘十三五’的发展成效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就看短板补得怎么样。”全会上,台州市委书记王昌荣这样说。
早在今年初,台州市委就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关键领域短板”作为台州“十三五”期间的三大历史任务,提出奋力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的目标。
补齐相对短板——
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台州与国内其他6个城市最近一起正式加入了中德工业城市联盟,与德国11个工业城市缔结盟约,成为首批“11+7”成员城市之一。
“此次与德国合作,对台州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促进台州开放型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台州从制造走向智造。”台州市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谢文晔说。
今年2月,台州共梳理出包括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弱化、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环境欠佳等8大类321项短板。
为此,台州召开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暨浙商动员大会;出台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30条意见等“1+X”政策;组建了市基投、交投、轨道建设等6家国资公司,搭建项目投融资和建设平台;进一步深化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同时,台州通过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着力推动民营企业创新转型——
正在建设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新建一座台州科技城,补齐创新平台短板;编制《中国制造2025台州行动计划》,大力培育一批科技型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台州制造高端化发展,补齐科创短板;千方百计引才聚才,大力实施“千人计划”和“500精英计划”,补齐科技人才短板;用改革促进产学研转化,补齐科创机制短板。
补齐绝对短板——
综合交通齐头并进
今年3月,台州向市区包括台州大道在内的23条“断头路”发起宣战,今年13条“断头路”要建成通车,两条开工,8条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台州交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是发展中的突出短板。目前,台州高速公路里程只占全省的7.6%,铁路运营里程只占全省的4.1%,多港区格局还未形成整体优势。
今年,台州深化交通体制改革,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组织实施交通“百大项目、千亿投资”工程,打造外联内畅、陆海空联动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15分钟上高速和15分钟三区交通圈、30分钟“三市”(市区、温岭市、临海市)同城交通圈、1小时市域交通圈、通达杭甬温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长三角重要城市3小时交通圈……
今后5年,台州将有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陆续上马,补齐台州区位优势弱化的短板。
补齐关键短板——
中心城市首位引领
在台州开发大道南侧,一个面积数十万平方米,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台州经开万达广场,将于下月开业,一拨拨工人正在作最后的进场准备。在中心大道西侧,台州银泰城也将在年底开业。
一直以来,台州市区的椒江、黄岩、路桥三区相对分散独立,中心城市功能薄弱、首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已成为制约台州发展的关键短板。这两大城市综合体的先后入驻,将有效提高中心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
今年4月,台州出台《关于“三区两市”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形成“三区两市”(椒黄路三区、温岭市、临海市)公共服务一体、产业分工配套、要素流动顺畅、通勤时间合理的协同发展格局。
同时,台州通过加大市区教育投入,补齐市区高端教育不足的短板。目前,台州市区引进了北师大台州附属高级中学、附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幼儿园等。台州还在努力推进科技创新区、商贸核心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中央商务区、绿心生态区和文化生活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从多个维度入手补齐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的短板。
提升规划水平——
科学引领,抢占新高地
如今在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里,“无人机特色小镇”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热词。今年3月3日,台州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签署协议,携手在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布局无人机生产基地。
“‘无人机特色小镇’主要包括无人机会展和文化教育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中心、无人机和特种船研发技术中心、通航服务和航空职业培训运营中心。”集聚区规划处主任朱海晨介绍,按照总体布局,小镇规划面积约2.5平方公里,今后将以无人机生产基地建设为核心,以航天科技为主,逐步吸引其他无人机研究和制造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集群,提高台州知名度。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成立5年来,坚持规划引领,从发展规划、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到单元控规,基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规划体系,其中东部新区核心区的协同规划是省内编制的首个协同规划。集聚区还以“生态水城、月湖绿岛、服务中枢”为目标,在景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中率先融入海绵城市的科学规划理念。
日前,台州正式加入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为首批“11+7”成员城市之一,这意味着台州开放型经济将迈上新的台阶,而中德国际产业合作园就将建在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内。
优化投资环境——
创新服务,当好“店小二”
“如果没有仙居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周到而便捷的服务,或许我们现在还在和一堆申报材料奋战呢!”一见面,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猛进边打趣,边指向窗外——在仙琚制药的二期厂房建设区域,工程车繁忙进出,上百名工人紧张作业,“二期开工不到半年,4座主体厂房已完成总进度的50%,4个车间完成基础验收。”
仙居县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秉承服务优于政策的工作理念,提出“办公到一线、人员到一线、授权到一线”,高度整合政府审批资源,科学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不断深化践行服务管理“零距离”、入园建设“零障碍”、生产经营“零干扰”、处理问题“零缺位”等“四个零”服务企业工作机制。
同时,开发区管委会干部职工还和国土、建设、公安等部门派驻人员组成8个服务团队,分别负责若干家企业,确保服务常态化,每家企业每月走访不少于一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用工、用地、劳资纠纷、外来职工子女就学等重点、难点问题。采访中,一些企业主不约而同地表示,在这里办企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据统计,仙居县经济开发区去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23.2%;区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7%。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