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调研与思考

27.10.2014  16:40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不断的更新换代、适应需求变化以及创造新的市场,都有赖于科技创新。处在转型期的绍兴工业经济,要实现“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机器换人”、“节能减排”、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智慧工业”建设,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

本文通过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对绍兴市912家有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并与2009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与无锡市的部分R&D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绍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由科技创新带来的新产品产值和销售大幅提高,但同时也存在R&D活动的整体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缺乏、创新缺少载体、人才不足等问题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现状

(一)R&D投入规模扩大,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65家,其中有R&D活动的912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4%,与2009年(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当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为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下同)相比,有R&D的单位增加了168家,增长22.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8.5个百分点。全市9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人员32564人,比2009年增加12042人,增长58.7%,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合计(人年)为26768人,比2009年增加9917人,增长58.9%。

(二)R&D经费投入增加、私营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占主导。2013年9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80.28亿元,比2009年增加36.06亿元,增长81.5%。按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32.14亿元,中型企业21.75亿元、小型企业26.26亿元,分别占总的40.0%、27.1%和32.7%。按企业类型看,私营企业36.84亿元,私营有限责任公司34.92亿元,这两种类型占总的89.4%。

2013年R&D经费外部支出3.13亿元,比2009年增加1.14亿元,增长57.29%。2013年消化吸收经费支出0.97亿元,比2009年增加0.22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2.36亿元,比2009年增加0.62亿元。技术改造经费支出40.31亿元,比2009年增加3.72亿元。另外,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包括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2.52亿元。

(三)科技活动项目和科技机构数增加明显。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项目2878项,比2009年增加643项,增长28.8%。R&D项目人员折合全时当量25324人年,比2009年增加51.3%。全部R&D项目经费内部支出75.18亿元,比2009年增加34.41亿元,增长84.3%。到2013年底,共有科研机构773个,比2009年增加了149个,增长23.9%。机构经费支出91.40亿元,比2009年增加47.92亿元,增长107.8%,设备进口5.34亿元。

(四)科技活动产出的成果斐然。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6317件,比2009年增加86件,增长1.4%;发明专利1365件,增加272件,增长24.9%;有效发明专利2292件,比2009年增加1222件,增长114.2%。境外授权35件,拥有注册商标5004件,境外注册496件,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503项。新产品开发项目3271项,比2009年增加了708项,增长27.6%。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04.7亿元,增加了52.05亿元,增长98.9%。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487.44亿元,比2009年增加1373.53亿元,增长了123.3%,新产品销售收入2357.39亿元,比2009年增加1321.57亿元,增长127.6%。出口413.45亿元,有503项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企业在境外设立的科技活动机构有7个。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不足与制约

(一)R&D活动的整体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成本虽高,风险虽大,但为数不少的企业决策者已经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如万丰、卧龙、新昌制约等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然而,缺少有效的科技创新人才、项目、手段、技术是当前企业科技创新遇到的主要问题 加上企业内部自身资金不足,外部资金筹集困难影响科技创新投入。2013年仍有315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R&D经费投入,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7.6%。

近几年来,绍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增长较快,但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91%,2012年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达到1.3%,比绍兴市要高0.39个百分点。国际上经验数据表明,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低于3%的企业是难以长期生存的,跨国公司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跨国公司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一般都超过5%,有的甚至高达10%~15%。显然,绍兴市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的强度明显偏低。2013年,全市只有22.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R&D活动,比2012年的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低11.6%个百分点,2012年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研发人员达6.93万人,是绍兴的2.1倍。

(二)企业重改造、轻技术,核心技术缺乏、创新缺少载体。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1.1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0.97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2.36亿元,三项合计经费支出4.5亿元,比2009年下降了2.2%。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是购买国内技术费用的17.08倍,是消化吸收费用的41.56倍,是技术引进费用的34.45倍。分别比无锡市高出11.6倍、39.53倍和27.4倍。从绍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看,确有部分企业对创新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也有一些企业对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创新目的主要是为了支持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着眼于眼前的生存问题。通过设备改造仅对产品和工艺进行局部的改造和改进,对引进、消化吸收和购买技术兴趣不浓,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重视不够。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导致创新没有载体,这些企业只作为加工工厂存在,产品的附加值相当低。

(三)项目难找、成本高、风险大,人才缺影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由于引进项目的信息和渠道狭窄,以及企业本身获取信息的局限性,有不少的企业认为要找一个适合企业自身需要发展的好项目比较困难。也有部分企业认为,即使有了企业认为可发展投入的新项目,但企业在进行创新决策时,一般都非常谨慎,因为新产品研发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如果开发不成功或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就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和损失,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成本与风险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障碍。应该说近几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自身对人才工作可以说是相当重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现有人才仍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要求,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和部分在乡镇的民营企业尤为严重,创新型、科技型人才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理念、增加创新投入,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动力和信心。可以说,绍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企业也已经将创新作为一种战略,如万丰、卧龙、龙盛,新和城等公司,成为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战略动力。但也应该看到还有为数不少的工业企业对科技创新缺乏信心,创新意识不强,怕风险、怕投入,考虑较多的是企业的生存问题。就绍兴目前企业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条件来说,可以说处在一个较好时期。首先,科技创新已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较好的创新氛围。其次,绍兴工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有一定的原始积累,2013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852.09亿元,应该有能力增加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再次,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的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外部创新环境日益广阔。第四,宏观经济景气平缓、微观经济及市场竞争的压力也要求企业加速科技创新,提升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绍兴如“精功”、“卧龙”等等靠科技创新获得成功而发展壮大的企业不在少数,这也充分证明绍兴工业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获得更快、更好发展的机会,这理应成为绍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与信心。

企业科技创新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目前有为数不少的企业认为自主创新遇到的重要困难是受资金制约,资金问题已成为绍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现实障碍。为此,有关各方应想尽办法加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推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进行。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工业企业在科技创新资金上的倾斜。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无锡市2012年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29.49亿元,绍兴只有2.52亿元。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专项基金、奖励基金、创新基金的投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针对重点发展的项目提供税收返还和税率优惠政策等。二是要探索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如银行低息贷款项目,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创新项目等。三是企业自身要加强对创新工作的重视。虽然绍兴部分工业企业确实存在资金紧张问题,但也有不少的工业企业不是没有资金搞科技创新,而是不愿将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情愿拿出有限的资金投资如房地产业等非实体经济行业。四是绍兴95%以上为民营企业,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除了政府、市场的推动外,很重要的方面要靠企业负责人的推动。为此,不仅要培养企业负责人的创新精神,更要培育企业负责人的历史担当精神,政府要加大给予企业家必要的政治荣誉,不要让“小富即安”的思想捆住了部分企业家的手脚。

(二)深化战略协作、大力引进吸收,加快提升产学研的水平。从全市2013年工业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消化吸收经费、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看,仅为4.5亿元,比2009年下降了2.2%,而改造技术经费支出达40亿多,说明企业对产学研方面还很薄弱。去年金华市婺城区则与全国的6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了合作,这需要绍兴企业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可否认,企业从产品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生产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但相比与企业自己研发而言,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还是有着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优势。为此,要全面深化产学研体系建设,政府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充分为企业提供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机会,利用科研院校雄厚的技术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上下游企业或者关联企业建立技术联盟,以最大程度的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资源进行合作创新,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企业应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消化吸收的投入。政府要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技术或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开发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强化指标考核,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各级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日益重视,也出台了各种政策及优惠措施鼓励企业积极科技创新。但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下,政府建立统一科学的评价体系,强化对指标的考核,对科技创新工作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如对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如新产品数量和申请专利数量,拥有发明专利数量,科技人员比例,科技成果转化率、基础研究投入、应用研究投入、试验发展支出等等的R&D活动指标作为考核指标体系,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年底不能评优、评强,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科技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或者获得巨大成果的企业给予重奖。同时,部门、乡镇也可设计或建立科技创新考核指标,如要有几个项目是国家级项目或省级项目、市级项目,或必须要达到几个创新项目才能评强、评优等等,通过设立科技创新考核指标,充分调动有关各方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建立学习交流机制、强化宣传引导,创导比、学、赶超氛围。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多组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合作。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比一比可以找出差距在那里,学一学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特别是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能更直观地分析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制定对策措施,然后迎头赶上去。要多组织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对接,不仅可以提升产学研的合作机会,还可以促进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同时要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三者的横向联系,政府的政策与法规和科研机构的项目信息及企业的创新意愿有机结合,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要积极组织企业到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有创新特色的地区去学习借鉴,在学习借鉴中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要加强在税收优惠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的政策宣传,对企业的重大科技发明和特别重大的科研成果要进行大力宣传,积极鼓励科技企业上市,通过上市壮大和发展科技企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创建科技创新的信息导向平台,提供科技创新方面的技术咨询。在调查中部分企业认为,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所属行业的相关技术信息和行业信息。为此,可以由政府或各行业协会牵头,建立统一的综合性各行业信息技术平台,通过平台对各行业有关产品、技术及创新活动的最新信息进行及时发布,为企业及时提供供求信息,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企业需要的技术创新项目或有关需求信息,及时提供给平台,通过平台及时对外发布。

(五)制定人才战略,大力引进人才、确保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保障。绍兴一些经济实力、创新意识较强的企业已着手建立人才储备库,如“万丰”、“三花”、“阳光”等,但还有很多的企业没有人才发展规划,更没有人才发展战略。首先,政府要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有利的体制、政策和社会环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拓宽思路,研究制订真正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方针政策。其次,企业要制定人才发展战略,特别是企业家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有宏大的企业发展规划,把企业发展战略与人才储备紧密结合起来,创新企业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内的高级人才以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入股和分配,使人才在创新中发挥最大潜能,并愿意扎根企业、献身企业。再次,政府、企业要分工协作,全方位引进高新技术领域中的项目和企业,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为载体的研发机构,借力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力,确保科技创新人才不仅有好的环境,更有好的创新载体。鼓励绍兴的高学历人才回本地创业,对科研院校的绍兴籍的优秀人才,鼓励他们为家乡多做贡献,把技术带回家。另外,绍兴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人居环境,要大力吸引边缘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优秀人才来绍兴发展。只要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作保障,提升绍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就一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