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5类保健品消费陷阱
16.02.2015 19:31
本文来源: 工商局
近日,合肥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5类保健品消费陷阱,以免上当受骗。
2014年12月下旬,家住合肥的陈大爷收到一张邀请函,邀请他参加公益文博会。在会上,工作人员向陈大爷承诺,消费者当天交纳少量“诚信金”购买产品,他们会将“诚信金”全部退还。陈大爷信以为真,交纳了1000多元“诚信金”,购买了一些阿胶。但几天后,文博会的工作人员拒绝兑现当初的承诺,陈大爷的1000多元就这样被骗走了。
合肥市消协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今,合肥市各级消协共受理保健品投诉458件,投诉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和欺诈销售上。中老年人信息不畅,面对广告和推销人员花言巧语,一不小心就被忽悠了。具体来说,消费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混淆保健食品和药品的概念,由于一些中老年人对保健食品概念模糊,经销商乘机暗示其产品具有治疗效果,诱使老年人消费;二是捏造虚假功能,妄称其产品可以包治百病,比药品还有效;三是发宣传单揽客,并以赠送礼品、免费旅游、上门联络感情等手段诱骗消费者购买产品;四是通过开展义诊咨询、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以所谓的“专家”“医生”现场进行游说,编造虚假案例,使人上当受骗;五是以公益活动为幌子,如癌症免费筛查等活动,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其推销的保健品。
为此,合肥市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遇到保健品推销活动时需谨慎辨别,理性消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首先,明晰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保健品只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不是药品,没有治疗功效。消费者不要相信一些保健品宣传的治疗效果,否则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延误病情。据了解,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功能共27项,如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等,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时应认准保健食品“蓝帽子”的标识、批准文号和批准部门,也可到国家食药监总局官方网站查询产品的真实情况。
其次,不要盲目消费。保健品一般有特定的适宜人群,消费者应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医生指导下有选择地购买保健品,不要听信商家一面之词,切勿在健康讲座、礼品派送、免费旅游等活动现场冲动消费,更不要一次性大量购买。当遇到“先付款、后退款”“终身免费试用”等各种诱人的促销时,要保持头脑清醒。
再次,明察销售者的真实身份。消费者购买前最好要查看对方的工商营业执照、相关许可证明,核对证照上的经营地点、经营范围是否真实、相符。要及时索要购物凭证和发票,及商家销售时的相关宣传资料,并妥善保管,以便日后维权。如遭受欺诈,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
最后,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适当锻炼身体,定期体检,有病及时到医院治疗。子女要多关爱家中的老年人,多陪老人就医、外出郊游,别让老人亲情缺失,而使一些违规推销者有机可乘。
本文来源: 工商局
16.02.2015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