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箱就是八斗丘,鼓儿就是耕田牛

17.02.2016  09:45

胡小平在做花样

  红彤彤的剪纸,红火火的年。身为湖北省鄂州雕花剪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小平早在除夕前几天就开始设计图案、剪纸雕花,用金猴蟠桃、迎新春、招财进宝等主题的剪纸图案为亲朋好友添上一份喜气、送上一份祝福。

  都是一身历史的沧桑

  与胡小平相见,是2015年秋在湖北省仙桃市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展示活动上。在来自全国27个剪纸之乡的代表中,胡小平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因为他带了两样宝贝——花样“栊子”(背箱)和花样儿鼓。这两样东西如他所说:“都是一身历史的沧桑。

  湖北多将剪纸称为“花样”。胡小平手中的花样“栊子”已经有80岁了,是从他父亲手上传下来,而父亲得自于师祖。花样儿鼓虽不知年龄,却不同于一般的腰鼓,长柄、上下一大一小两个鼓,在长柄的顶端竟是一个枪头。面对大家的好奇,胡小平微笑着解释:“过去走街串巷卖花样,村里的狗比较多,只能用这个顺便防身。” 胡小平说,现在雕花时,还会想起多年前,跟着父亲学艺,以及背着花样“栊子”、摇着花样儿鼓,走街串巷卖花样的场景……

  胡小平家住鄂州市燕矶镇茨塘村,1964年,13岁的他跟着父亲胡茂恒开始学习雕花剪纸技艺,以及花样儿鼓的打法、同行相遇时的“行话”等规矩。14岁时,他第一次背起箱和鼓出生意,有了一次失败、却印象深刻的经历。那天是大年初四,他既兴奋又紧张地出发,心里默念着父亲教的规矩,“进村时,枪头向下,边摇边走。出村时,枪头则向上”“箱子如何放、鼓如何放”等。一进村,胡小平便开始吆喝上了:“请姑娘,抽花线,买花样,绣花鞋,不买花样懒婆娘……”一切都顺利地进行着,胡小平很开心。但在一户人家卖花样时,因箱和鼓所放位置不合户主心意而被扣下了箱子,且要他师傅来赔礼道歉。胡小平谨记父亲所说,遇事将箱子锁起来,带着花样儿鼓离开的原则。在回家找父亲的途中遇到同行,人家一看他的架势便知他箱子被扣,便询问他“扯哪个长袍(从哪个师傅)?”谁知这人竟是父亲早年的徒弟。于是在师兄的带领下,经过一番理论,胡小平要回了箱子。

  师兄当时的具体说法,胡小平已记不清楚了,但那一次他深刻明白了为什么父亲会不惜用花样儿鼓打他也要他学好这些“江湖规矩”,父亲等老一辈艺人挂在嘴边的“江湖规矩不可破”也深深地印在了胡小平的心里。

  高兴时孤独时都会雕花

  那时,乡间雕花剪纸艺人很辛苦,有句话可谓是花样艺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花箱就是我的八斗丘,鼓儿就是我的耕田牛,日里又能背着走,晚上还能当枕头,行路不要盘缠米,夜里不要点灯油”。

  “出生意辛苦,做花样也并不容易。”胡小平称,“花样箱,百花的园地,鸟兽的天堂,人间喜庆箱里藏。”花样艺人正是用刀和纸刻出了生活的千姿百态。

  鄂州古称武昌,吴文化与楚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鄂州雕花剪纸作为南方剪纸的代表,多以刀刻,善于将实用性和装饰性完美地统一起来,题材丰富、工艺纤细复杂。据《武昌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当地年俗中就有买卖剪纸活动。1885年,鄂州本地开始形成带徒传艺、专事雕花剪纸制作出售的行业。1935年,民间艺人们成立了“鄂城县花样工会”,进行自给自足的手工艺买卖,并将流散各地的艺人组织起来,会员达150余人,艺人们的雕花剪纸出省买卖十分风行,且出台有会规。

  “我的父亲就曾担任鄂城县花样工会会长,也是该工会的最后一任会长。”胡小平说,父亲的手艺高超,且十分热爱这项手艺,但“文革”期间绝大多数花样艺人受到冲击,父亲的鼓、箱子、花样子也被没收。可箱子和鼓是他们家的传家宝,胡小平冒险半夜偷偷拿回来才得以保存至今。

  从那之后,胡小平只能另谋他业,雕花变成了他的业余爱好。他做了一名机电修理工,曾在湖北武汉、黄冈以及江西、湖南等地工作过。其间,那把小刻刀他一直带着,高兴时、孤独时都会雕花,那种感觉总是可以让他静下心来。其作品也经常参加当地群艺馆、博物馆、剪纸协会的展览展示活动。2006年,他被评为鄂州雕花剪纸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传什么有自己的心得

  近年来,国家对剪纸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十分重视,身为传承人的胡小平在欣喜的同时,也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他说,他常常想起以前学剪纸的岁月,想起父亲雕花时的专注以及过世前还总拿着刻刀雕琢心中人与物的情景。这更加坚定了他要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的信念。

  然而,由于多年的间断、年龄的增长,胡小平用眼、用刀的功力都大不如前,如今以刻传统花样为主的他虽尝试与时俱进,创作一些新作品,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培养传承人上。他的一位徒弟已经能熟练地画传统花样、雕刻作品。此外,他的儿媳和孙子也在跟他学艺。

  对于所授内容,胡小平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第一,自然是画花样和雕刻的工艺,要经过刻苦地训练才能让方寸彩纸变成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人虫鸟兽;第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述说传统老艺人做花样、卖花样的趣事,以便新一代传承人能体会老艺人们的艰苦。

  另外,就是教授雕刻工具和材料的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工具的制作方法已经濒临消失,或与以前大相径庭。刻刀、蜡盘、剪子、镊子、锥子……胡小平展示着他心爱的制作工具,对于制作方法,他也如数家珍。

  胡小平希望,他传给后代的传家宝(花样箱和花样儿鼓)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体,而是一种凝聚着几代人热情、手艺和做事精神的延续,正如他总跟徒弟强调的“雕花要做到静心、专心、精心、耐心”,也正如他父亲所叮嘱的“每个行当都有其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