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着力培育“新优质学校”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满足群众对“读好书”的期盼,破解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瓶颈,温州市坚持“项目化推进原则”,着力培育“新优质学校”。
一是实施市、县、校三级联动推进。温州市以《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路线图,排出“新优质学校”培育工作三年为一个周期。2015年全面启动,2016年对学校办学存在的薄弱环节予以重点突破,2017年着重做好培育成效的巩固提升。成立“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领导小组及项目专家组,市中心城区15所初中率先全面启动培育工作。各县(市、区)同步跟进、陆续出台实施意见,扩大媒体宣传和社会影响,形成市、县、校三级联动推进、合力驱动的创建氛围。
二是实施目标、过程和成效捆绑考核。“新优质学校”不以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核心,把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作为追求目标。根据创建目标、项目和成效,各地各校安排“新优质学校”培育专项经费,成立“新优质学校”培育发展共同体,把“新优质学校”培育与学校发展性评价紧密结合,并列入年度工作“育亮点”项目和考核内容。截至目前,全市持续开展培育活动的学校达150所。
三是有力推进城乡校际间优质均衡。截至2016年底,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一批“新优质学校”呈现主动发展、生动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市区,温州三中、十九中、十二中等一批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逐年提升,与优质学校的距离越来越近,群众有真切的获得感。在各县(市、区)城镇和农村,如温州市蒲州育英学校、马鞍池小学、瓯海区南白象第一小学、龙湾区第二实验中学、洞头区海霞中学、经开区沙城第二小学、乐清市城南第一中学、瑞安市锦湖中学、永嘉县镇巽宅镇中心小学、平阳县鳌江第五中学、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小学、文成县珊溪镇小学等学校日益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苍南县灵溪第四中学生源大幅回流,从三年前600多人增加到1300多人,办学跻身“优质学校”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