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响乐团历时两年全新创作,省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唐诗之路》大型交响曲北京奏响

20.11.2015  11:31

  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从钱塘江出发,经古都绍兴,自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走新昌的沃洲、天姥,过天台山石梁飞瀑,载酒扬帆,踏歌而行,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章,踏出了一条唐诗之路。

  乙未年冬,11月18日晚,浙江交响乐团历时两年全新创作的大型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在北京音乐厅首演,数千名观众有幸与大唐诗人神交,在跌宕起伏的交响乐中聆听华丽的诗篇。

  首场演出:

  我欲因之梦吴越

  是冬夜,北京音乐厅座无虚席。

  舞台两侧,偌大的屏幕上,一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世外桃源;一条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的古道;一部从魏晋遗风,到盛唐气象的文化史;一群飘逸潇洒,纵情山水的诗人才子翩翩而来……千余年来,数百位唐代诗人先后选择来到天姥山,完成心中的山水人文朝圣。

  光束渐起,瞬间定格,观众们早已沉浸在无比的兴奋之中……由浙江交响乐团80余位演奏员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60余位合唱团员组成的强大演出阵容,汇聚成如诗如歌的美妙旋律,在国内颇具实力的青年指挥家张艺的指挥棒下缓缓流淌……

  静静地,人们倾听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的歌吟从天外传来……伴随着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千古绝唱,当乐团首席卢闻强领衔的弦乐拉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繁花盛景,刹那间,诗与歌、乐与诵,让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诗人笔下瑰丽的山水世界。

  大型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是从古代诗人在唐诗之路上留下的千余诗篇中,选取了16位诗人的17首诗贯穿全曲,由序曲“我欲因之梦吴越”和“何处青山是越中”、“王谢风流满晋书”、“还思越水洗尘机”、“笑问客从何处来”四个乐章及终曲“天姥连天向天横”组成。全曲通过合唱白居易《江南好》、独唱李白《秋下荆门》、重唱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等诗篇,向人们再现了一条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唐诗之路。

  “真是太棒太难得了!”很早就来到音乐厅等候的观众李华建是一位诗歌爱好者,他在微信圈里点赞道:这台表现形式多样,雅俗共赏的交响乐,不仅集演奏、合唱、歌吟为一体,所咏诵演唱的不少诗句脍炙人口。而且作为一场综合型演出,大型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是音乐爱好者、诗词爱好者、歌唱朗诵爱好者、乐器演奏爱好者在北京与高水平专业团体观摩交流的难得机会。

  当晚的观众中,还有中国乐坛的重量级音乐家与艺术家——中国交响乐团团长、著名作曲家关峡,解放军军乐团艺术总监于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知名音乐人张克新,著名作曲家李海鹰,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等。在当晚演出结束后的作品研讨会上,他们一致肯定:这是一部能够走向国际舞台的好作品。它用东方的古诗和西方的音乐形式,融合了交响乐演奏和唐诗的吟诵及独唱、重唱、合唱多种表现手段,内容虚实相交,演奏极富感染力,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以特定朝代、特定区域的古诗为内容的音乐表演项目,极具开拓创新和实践意义。更重要的是,今年出任浙江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青年指挥家张艺率领这支年轻的交响乐团,带给首都观众的不仅仅是惊喜。这部《唐诗之路》从作品的诞生,到被列入浙江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再到北京音乐厅的成功首演,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浙江交响乐团为中国本土交响乐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孔庆东称赞:古老而年轻、传统而现代的《唐诗之路》演绎的就是“中国梦”。

  创作灵感:

  奇山秀水谱出诗韵传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其最亮丽的奇葩。那么,“唐诗之路”的概念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呢?

  “说来话长。”新昌唐诗之路研究院院长、大型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的艺术顾问竺岳兵说,“我自幼爱读书,读过先秦汉魏两晋南北朝诗。《全唐诗》读过几十遍。我还有过将近20年的山区公路建设经历,使我有机会穿梭在城市与深山之间,有机会在工作中,把山水与诗交融起来。”久而久之,竺岳兵一不小心就想到古代诗人出门旅游的路线上去了。有句成语叫“南船北马”——在南方,古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悠哉!悠哉!一边赏景,一边饮酒赋诗,于是形成了“山川”、“江山”、“山河”、“河山”、“名山大川”、“山清水秀”这样的组词和成语。

  许多发现,源自刹那间之遐想。而竺岳兵则从上面山与水的组词里,发现古人旅游多从水路,而名胜古迹亦多布于水道边;还发现它是能够帮助我们较准确地了解古代诗人作品内涵的钥匙。于是竺岳兵一边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天姥山麓剡溪上游的、近乎干涸的沃洲湖,在古代,其流量足以航渡。一边用大量人文资料论证这条溪是古代旅游线。如:“前辈高风不可追,舟来陵谷互推移”、“古柳垂溪水,门前整雪舟”、“泛舟东来古剡县,舍擢朝入桃花溪”、“连岭若无路,绝壑乃通舟”等等。在掌握大量的证据之后,竺岳兵写了《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发表在《唐代文学研究》第一辑上,这是竺岳兵后来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的基础。

  五十而知天命。时年51岁时竺岳兵提前退休,专事唐诗研究。书看多了,视野就广,思路亦活。1987年,竺岳兵忽然觉得剡溪应是一条“诗人之路”;至1989年底,竺岳兵发现从剡溪到台州、温州,与唐诗的关系最大:《全唐诗》收诗人2200余位,而居浙东或游历过浙东的唐代诗人有600多位,占唐代诗人总数的27%。这是一个何等壮观的文化现象。

  然而,江山何处不风流呢?接着是苦攻魏晋南北朝文化,发现唐代诗人是仰慕六朝文化而“沿路”走来的。于是,竺岳兵就底气十足地在“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唐诗之路”的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与会专家学者都认为“唐诗之路”不仅存在,且为可与河西丝绸之路并列的“文化之路”,是有唐一代极具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

  而标志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海拔高度的镇路之宝,就是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巅峰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唐诗之路的意义还不仅仅是有那么多的唐代诗人到过浙东、留下那么多关于浙东的诗歌。更重要的是,浙东是唐代诗人的精神家园,是一条唐代诗人追逐理想、凝练精神之路。我们可以从唐诗之路中寻找“中国梦”的历史和文化基因。

  “无疑,唐代诗人随性的脚步,踏出了一条承载理想、独具风骨的精神文化之路。”浙江交响乐团团长、大型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文学脚本创作者陈西泠说,将“唐诗之路”用咏诵交响套曲来再现最好不过了。其实,早在2003年,当时还是浙江歌舞剧院院长的陈西泠就已接触“唐诗之路”这个题材了。“那时剧院正在策划并创作一部拟参加即将在浙江省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剧,但经过仔细的斟酌,我感觉这个题材不太适合舞剧,因此就搁置了下来。

  时值2009年,浙江交响乐团成立,陈西泠也转而担任浙江交响乐团的团长。“这个积淀在心里的题材,让我多年挥之不去。几年来,乐团坚持走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不仅演出了马勒《大地之歌》等大量的西方经典交响乐作品,也不断将浙江音乐移植、改编、创作为一批交响乐小作品。同时,乐团在东西方音乐的学习、实践和交融过程中,摸索到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创作交响乐大作品,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考和实际把握能力。作为浙江的交响乐团,创作以浙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是浙交人的职责。

  浙江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浙江的音乐融入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浙江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题材。于是,陈西泠就产生了一个继续创作浙江题材的交响乐作品并形成《浙江组画》系列的想法。

  就在2014年,陈西泠看到《浙江日报》再次刊登了关于唐诗之路的报道,他忽然觉得,“唐诗之路”是一个很好的音乐题材,交响乐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与唐诗的结合,它一定会产生绝妙的艺术效果。于是,陈西泠专程赴新昌,拜访了唐诗之路的发掘者竺岳兵老先生,听取了他对唐诗之路的独到见解,并得到了一套竺先生精心研究和编撰的唐诗之路资料集。

  “竺先生的指教及资料,给我的文案创作开辟了一条路径。”如获至宝的陈西泠捧着竺老先生的材料回到杭州,每每在灯下阅读时,无不感到唐诗之路在中国文化史上和浙江所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慢慢地,在陈西泠脑海里交响乐《唐诗之路》的主题逐渐清晰:唐诗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自然风光与传世诗篇交相辉映的路,是唐代诗人崇尚精神、承载理想的路,也是破译中国梦文化基因的路……作品的重点诗篇即是李白那首浪漫主义巅峰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它不仅是唐诗之路最为珍贵的镇路之宝,同时它也是音乐作品绝佳的精髓所在。

  本土品牌:

  千古诗篇跳动现代音符

  大唐朝名诗入乐,大手笔交响成章——如果说古人在唐诗之路上放歌过的诗篇古韵十足,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那么今人围绕唐诗之路所做的一切,则为千年的文化遗产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添加了几分不失风雅的现代色彩。

  唐诗之路源自浙江,唐朝京都起点长安。诗人们身在剡溪、天姥,心思还时不时地回到长安,亦如千百年后《唐诗之路》由浙江出发回归曾经孕育盛况空前的历史文化景观的这片沃土,梦回长安城——当乐团一行于19日抵达古都西安时,全场千余位座票早已售罄。

  同样,在西安音乐厅排练现场一角,依旧是团长陈西泠的身影。聊起这台交响乐的创作过程,陈西泠感言:唐代诗歌不仅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而且唐诗也是浙江文化的精粹,就连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也曾以唐诗意境写下了著名的交响曲《大地之歌》。作为中国的交响乐团,我们更应该通过音乐这一无国界的语言向国际主流社会介绍、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

  “如一条丝线,将颗颗珍珠串成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在陈西泠看来,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唐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唐代形成了一种非常适于歌唱的格律严整的诗歌形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旨趣、意境追求上,诗歌、音乐都讲空灵。在韵律节奏上,诗歌与音乐也是有共性的。“可以说,诗歌即音乐,音乐即诗歌。如果唐朝有交响乐,如果李白听见今日之交响,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

  迷惑解开,这也许就是陈西泠为何要选择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陕西交响乐团团长崔炳元来担任这部极富江南地域特色却又不失大唐气势的交响乐的作曲。

  在陈西泠眼中:力邀崔炳元担任作曲的原因,主要是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唐代文化和音乐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还有,他创作的音乐既大气又接地气,能够很好地兼顾旋律的优美性和雅俗共赏。

  难能可贵的是,陈西泠的想法与崔炳元一拍即合。去年以来,为创作《唐诗之路》,崔炳元多次来到新昌,他欣喜地发现,地处唐诗之路精华地段的新昌,不仅是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发祥地,而且有400多位唐代诗人曾到过新昌——天姥山麓的小城新昌,也因此成为《唐诗之路》中难以磨灭的文化符号,成为这条不朽诗路上的重要节点。

  于是,在创作行进的关键阶段,一首诗接着一首诗,一位诗人接着一位诗人,不断闪现在崔炳元的脑海中。历史的暮霭中有人在吟诗,在苍山如海之中,在大地长天之间,且行且吟,走出了这条唐诗之路。崔炳元笑言:在新昌采风时,这样有来历、有传说的古桥、古街、古道、古建筑、古村星罗棋布,不胜枚举,沿着唐才子们踏歌而行的唐诗之路徜徉,一不留神就会走进历史里。

  崔炳元为此激动,彻夜难眠。他说:陈西泠选择李白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该交响套曲的主线,是很有见识和胆量的。这种大型咏诵交响套曲尚属首次尝试。诗被交响演奏,就会增强其感动人心的力量。诗与歌、乐与诵、交响与民谣融合一体,才能表达行走唐诗之路的感怀,表达伟大诗人歌咏的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大美。

  艺术作品要达到最佳的艺术和观赏效果,就需要提炼主题、确定主线。“戏剧家李渔亦有立主脑之说。那么,唐诗之路的主题是什么?”陈西泠觉得就是“寻找理想”。那么,唐诗之路涉及到的诗人、相关人物及景致如此众多,音乐会的主线如何确立?陈西泠倾向于以李白的游历为主线。因为,李白是唐诗代表性人物,他可以作为唐代诗人游浙东的领队。通过李白的眼睛和足迹远看近观浙东,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但是,音乐会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它的性质和戏剧是相通的。音乐会需要给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含量,需要在艺术风格总基调中有着多种风格变化的调节,以保证音乐会演出紧紧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随着音乐的发展和变化而心随曲动,情由心发。

  于是,陈西泠与崔炳元商定:不是把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贯穿到底的诗作,而是把它作为音乐会的序曲和压轴之作。因为海客谈瀛洲到送我至剡溪这一段是一个天然的、非常棒的引子,而当演出结束仍能余音袅袅,可以起到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最终以“寻梦、山水家园与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大型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首次呈现在了北京和西安的舞台上。

  一次又一次,当大屏幕上的浙东山水,伴随着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的深情歌吟,那如梦如幻的交响乐由远及近之时,掌声响起,帷幕滑落——流芳千古的诗篇,成于唐诗之路,被传诵千年,回响在山水之间;千年之后,又在《唐诗之路》上与现代的音乐形式相碰撞,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