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最后的江南秘境”之松阳:山水相宜乡愁长留
中新网丽水7月19日电(记者柴燕菲 童静宜 奚金燕)写满岁月的黄泥墙泛出袅袅的炊烟,菜畦上鸡鸭悠哉地来回踱步……经修复后,原来破败颓废的杨家堂村重新焕发活力,每天都会有国内外的摄影采风爱好者驱车而来,寻找失落的灵感。
这是浙江松阳“活化”传统古村落的一个小案例。地处浙南的松阳,因境内保有一百余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被盛赞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攻城掠池”的时代,松阳依旧守着绿水青山、黄墙黛瓦,一手抓“生态修复”,一手抓“活态保护”,在对古村落采取整体或连片的保护的同时,“活化”善用,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寄托乡愁的桃源秘境。
最后的江南秘境 养在深闺待人识
“花浮云海外,养心山水间。”、“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这些美妙的诗句,都在意指同一个地方,那就是松阳。这是一座千年古县,亦是千年农耕文明活的样板。
松阳声名在外,未抵达前,关于她的全部印象,都来自于一个古村落:依山而建的古民居呈阶梯式层层铺开,高低落差有致,斑驳墙体在阳光下泛着迷人的金黄……杨家堂村,一个秘藏在江南深处的金色“布达拉宫”。
同行记者曾走过很多古村落,常为一些村庄乍一眼惊艳、再一眼平淡而叹息。前往杨家堂的路上,他似乎有点兴趣索然,一直与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然而当车子穿过狭窄的山路,停在遮天蔽日的一株大树前时,他却突然沉默了,将目光投向了远处……
七月的松阳,雨水充沛。烟雨迷蒙间,近处的黄墙黛瓦与远处的黛山碧空深吟浅唱,浑然一体。眼前的杨家堂村,只需一眼,就能让感受人到她的温度,那种人间烟火中真实淳朴的味道。
就在大家为眼前这“布达拉宫式”的古建筑群而惊叹的时候,三都乡组织委员章冰梅笑眯眯地凑过来道:“其实有两栋房子是经过改造的,仔细看。”经过一番指点,众人才发现最左边和右边的房子似乎有点不一样。
“原来这两栋房子都是现代风格的民房,后来为了保持整村风貌协调,就将它们做矮了做旧了,所以才有现在的视觉效果。”听到这里,大家忍不住为当地政府的用心点赞叫好。
单体的古建筑并不稀奇,杨家堂的惊艳之处就在于那成片的黄墙黛瓦。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杨家堂之所以能完整保留,和政府的引导有莫大的关系。在松阳县委副书记陈豪看来,传统村落的乡土性,难以通过单体建筑来表现,必须要以完整的村落为单位,复活整村风貌,才能体现村落的文化年轮,保留乡土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信息。
然而传统村落的保护必然要投入巨资,非一家一户力所能及。为此,松阳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化建筑的保护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努力维持传统村落原生态的田园风光、维持原真的田园乡村风情、维持原味古朴沧桑的历史感。
走进杨家堂七号古民居,记者看到,木匠正用传统的工艺对古民居进行修复。章冰梅介绍道,七号民居修缮工程已投入90万元,“主要是由政府出资,打造一个样板,带动村民复建,从而还原整个古村落的原始面貌。”
在当地政府的“刻意”保护和复原下,如今的杨家堂村犹如一处世外桃源,依旧较好地留着宋氏宗祠、宋氏分祠、五龙社庙等清代至民国的古建筑,整个村子不见一寸水泥,村中石板路纵横交错,陌巷深深,随处可见的大片石坎布满青青的苔藓。间或路过一幢幢老屋,马头墙迎风挺立,牛腿雕刻精美。
正是得益于这一份“原生态”,杨家堂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被赞为“最后的江南秘境”,从而名声大噪,每年吸引上万名游客前来摄影、写生。
提“净”界增“颜”值 传统古村焕生机
作为浙江三大古村落群之一,在松阳,像杨家堂村这样格局完整的古村落还有100多座。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代,现代文明与文化传承,如何携手并进?这是摆在松阳主政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曾说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住乡愁,延续文脉”正在逐渐成为松阳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思路。
离开杨家堂村一路南去,在山的那头,一个神秘的村落——石仓七村正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焕生机。
石仓七村是福建客家移民的集聚地,在外界眼里颇为神秘,这里有着独特的婚俗、神秘的语言、雄伟的大宅。村中大多为闽派建筑,其中有10幢古民居都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建造的,每幢古民居占地面积都有2000平方米以上,牛腿门窗雕刻精细,天井以青石板卵石铺地,堪称古代版“豪宅”。
与别的城市整村搬迁、集体开发的古村落不同,石仓七村至今都沿袭着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仍操闽语、循闽俗的客家人,使村子充满了独特的闽派文化和生活气息。随便走进一栋宅子,你都能感受到客家人的生活场景,这里有天真顽童,淳朴老者,还有聊不完的家长里短。
“离开了原住民就失去了村落的灵魂。”在陈豪看来,古村落保护不能静态保护,要有原住民生活,并延续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算是牛栏、猪棚甚至茅厕,虽然它们已失去原本功能,但能为历史见证,它们是必不可缺的,可以改变其用途加以保留。”
为让原住民在乡村中活得富足而有尊严,在“保护为先”的基础上,松阳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对传统村落优先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庄环境整治,并出台传统民居改造利用专项政策,在不破坏建筑外观前提下,对通过改造传统民居改善居住条件或发展乡村民宿,与政策扶持。
据大东坝镇副镇长何尉英介绍,借势借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石仓七村已投入1600余万元,对古民居群、古道、古庙等进行维修保护,并建起了古水碓、古凉亭、生态公厕、花池,污水管网、污水处理池、生态湿地等配套功能都已投入使用。
记者走在村中看到,内容详实的景点标识牌、复古造型的景观路灯一应俱全,亭亭玉立的荷花与白墙黑瓦的古民居相映衬,一缕缕久违的炊烟袅袅升起,若有若无,直唤起人内心最深处的悠悠乡愁……
抢搭民宿经济快车 足不出户鼓腰包
多少古村落,看上去很美,住下来却很难……然而在松阳当地政府的精心打磨下,昔日里破败的小山村一个个摇身一变,成为了都市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田园气息的梦想家园。
提升农村居住环境这是松阳“活化”传统古村落的第一步,在四都乡党委书记吴秀岳看来,要真正使古村落焕发新生命,除了改善村子的环境和居住条件,最关键还在于有产业支撑,“只有村民获取实际的经济效益,才能增加村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村庄活起来。”
“有能力的村民都搬到县城住了,一年到头呆在这里根本没啥花头。”四都乡平田村村民江子旺告诉记者,由于没有产业支撑,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外出打工了,整个村子都“腾空”了。
平田村的遭遇并非孤本,而是散落各地的古村落的命运缩影。为吸引村民回流,将家门口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松阳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山地民宿旅游,打造“山居民宿胜地”,并于2013年10月率先出台了《关于开展传统民居改造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传统民居改造利用的目的意义、改造原则、主要对象、改造模式、改造标准、政策措施等。
“这是政府支持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实质性动作。”松阳县政协副主席、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专家委员会主任叶向东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借此“四两拨千斤”,鼓励全社会多元投入。
政府的连番动作让平田村村民江斌龙看到了潜在机遇。他琢磨着,“村里空房这么多,能不能都开发成民宿。”没想到这个主意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只花了一晚上,江斌龙就成功租下了28幢空房,随后成立了云上平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除了有精品民宿,未来还有咖啡厅和茶吧……”指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的古民居群,江斌龙显得底气十足,他说,他打算将平田村打造成为一个慢生活体验区,“我们村一年到头都用不着空调,到时候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来避暑,享受田园生活!”
江斌龙的底气来自于当地山水生态优势,来自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也来自于名家大咖的倾力相助。
平田村的入口处有两栋黄泥房,看起来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走进去才知竟别有洞天。柔和的灯光、精致的雕花窗、敞亮的天窗……现代装饰风格与传统质朴的黄泥房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既有原有的泥土味道,又有现代的居住舒适性。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整村最破败的两栋房子,而将其化腐朽为神奇的正是哈佛大学年轻建筑师徐甜甜。
“与单体的古建筑不一样,松阳整个山地村落有一种更自然更原生的山野美感。”让她更为欣赏的是:“松阳县委县政府对古村落保护有自己坚定的理念,有着很好的控制,不盲目跟风,所以这里古村落的美感更加珍贵。”
在当地政府的竭力邀请下,这位“设计界新贵”首次尝试了古民居的设计改造,并别出心裁地在屋内设计了农耕馆和手工艺馆。7月8日在此举行的“手工艺复兴交流会”吸引了大批专家和学者前来交流和探讨,沉寂多时的深山小村霎时热闹了起来……
眼瞅着村子人气越来越高,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原来在县城打工一个月就千把块钱,现在回来帮村里做点活,能赚个四五千。”江子旺告诉记者,他现在非常享受“足不出户”就能赚钱的快感,“可以在家里赚钱,谁还跑出去呢?”
平田村的转身正是松阳“活化保护”的典型案例。何谓活化保护?即通过灵活的经营方式,让“死”了的古建筑“活”起来。在松阳县委书记钟昌明看来,活化保护是趋势,是古村落的起死回生术。
一直以来,这位从大山里面走出来的县委书记心底一直藏着一个“田园梦”,这个梦很纯粹:“有祖祖辈辈守望村落和田野的传统村民,有外出发展返回家乡的回归村民,还有城市回归乡村田园生活的新型村民。”
这个梦很美好:“有敬天爱人、耕读传家的传统农耕文化,也有从城市带来的现代生活理念、科学技术应用。”
这个梦富有希望:“将原本单一的小农经济演变为农业与传统手工业、休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经济业态。”
“传统村落不仅是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抓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就是抓文物保护、抓新农村建设、抓农民增收、抓旅游发展。”钟昌明坚信,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
通过“活化保护”,松阳县现已成功培育了平田村、麒上村、李坑村、沿坑岭头村等一大批“民宿”古村落和“画家村”,成为国内首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2014年松阳全县共接待摄影、写生游客近50万人次,乡村文明复兴之势跃然而出。
返回前,有记者意犹未尽,叹道:这些散落在松古平原的古村落,初一品便惊艳,再回味,醉而弥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