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深处的丰碑 走近浙江抗日战争老战士

01.09.2015  20:09

珍惜和平,鉴往知来:八年抗战衢州记忆

   浙江在线09月01日讯 70年前,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日寇铁骑肆虐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一群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背负国恨家仇,毅然背井离乡从戎杀敌,书写了一部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浙江日报走近这些亲历抗日烽火的老战士,重回狼烟四起的战争岁月,缅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激励人们满怀信心地踏上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硝烟深处,矗立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挺起一个个不屈的民族脊梁。今天,我们向抗战老战士致敬!

   翟翕武: 为有牺牲多壮志

  【老兵档案】

  翟翕武,男,1916年生,山东淄博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曾任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兼计委主任,浙江省顾委副主任等。

  【烽火岁月】

  翟翕武原名翟修慎。1939年6月,他被选为博山县第四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时改了名。因为在选举前后,他的老家——山东省淄博市北博山镇洪山口村早已沦陷,怕连累家人,便改名为翟翕武。“翕”者,和也,意为“为保卫和平而战”。

  当年,翟翕武的家乡山东是日军侵华迫害最惨重的地区之一。洪山口村当时大约有200多户人家,1000人左右。“七七事变”第二年,1938年9月4日,驻扎博山的日军和伪军第一次下乡扫荡,全村百姓逃到附近山沟里避难,有30人没来得及跑,就藏在翟翕武家后山的破窑洞里。结果,凶残的敌人一把火把洞口的草点燃,洞里逃出来的一个人,当场被日军用刺刀刺死,另一个跑出来后也被炸死了,其他人全被烧死。

  翟翕武跟着家人在山沟里躲了大半天,逃过一劫。回到家,就听到后山传来许多人嚎啕大哭的声音,他立刻跑去,只见打谷场里堆满了烧焦的尸体,“那情景真是惨不忍睹,我的眼泪不停地流下来。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参加抗日游击队。”22岁的翟翕武立志要为死去的父老乡亲报仇。

  1938年8月,翟翕武从八路军山东纵队受训回到家乡,当时国共合作抗日,八路军驻博办事处主任张敬焘向国民党博山县政府推荐他,组建博山四区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并担任主任。

  1939年5月,日寇集中优势兵力对鲁南进行大扫荡。敌人一出动,国民党的县政府、区公所纷纷溃逃。八路军第四支队驻博办事处见状,立即以第四区抗日民众动委会的名义,召开全区乡、镇、村长和村指导员、地方知名人士参加的选举大会,选举区长并组建博山县第四区抗日民主政府,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战中,翟翕武数不清自己在鬼门关前走了几遭。1942年下半年,翟翕武被调到泰山专员公署工作不久,遇上了泰山区在抗战中最残酷的“吉山战斗”。当时,泰山军分区和泰山区专员公署分驻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大山坳里。有一天天刚亮,三面山头上隐约出现了日军的太阳旗,只有东面山口寂静如常,军分区领导当即判断敌人正在实行铁壁合围,于是下令迅速向东面山口突围。正在前行时,翟翕武突然听到前面枪炮齐鸣,才发觉进入了敌人的伏击圈。这次战斗,400多名战士顽强拼搏,最终牺牲了300多人。

  1944年底,翟翕武从博莱县县长的岗位上奉命到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原定学习时间10个月。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他在党校的学习也提前结束,被分配到沂蒙山区抗日老根据地沂南县任县长。“当时没有车子,只有步行前往。沿途所见,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我开心极了,走了一天也不觉得累。”翟翕武赶到沂南县,没顾得上休息就投入了工作。

   刘德桂: 枪林弹雨无所惧

  【老兵档案】

  刘德桂,男, 1929年出生,江苏省如皋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新四军。1990年离休,曾担任杭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等。

  【烽火岁月】

  1937年,8岁的刘德桂见证了日寇的残暴。那年,日本鬼子占领了他的家乡江苏省如皋县,烧杀抢掠。一夜之间,离他家一里多路的小于桥镇100多户人家被鬼子杀得精光,他的伯父和大哥也被杀害了。

  小学毕业以后,因为经济困难,刘德桂无法上日伪政府办的中学,更读不起私立中学。经住在根据地的娘舅介绍,刘德桂到离家40多里路、由共产党办的如西中学读书。

  学校在一个大庙里,课桌、板凳都是向周围群众借来的。没有宿舍,全部师生便住在附近群众家里;没有课本,老师就用钢板刻写在蜡纸上,油印出来,给大家当课本。“在根据地没有压迫,没有苛捐杂税,部队纪律严明,和百姓关系很亲。”如今,刘德桂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到根据地时的感受。

  1944年,15岁的刘德桂读初中二年级时加入了共产党,同年参加了新四军。1945年底,我军对日伪军据点发起攻击。新四军一师一旅三团在姜堰设防阻击,以一条大河为屏障,修筑了简单的掩体,坚守阵地。

  当时刘德桂是一旅文工团团员,领导派他去三团做前敌政治工作。那天,当他趴在阵地上拿着用硬纸板做的喇叭筒向敌人喊话时,敌人恼羞成怒,不顾一切地向我军开枪打炮。突然,一发炮弹落在刘德桂的身旁,弹片击伤了他的右膝关节。

  随后,刘德桂住进了苏中军区第二野战医院,伤口先后开了三次刀,都是全身麻醉。当时医疗条件极差,医疗器械和药品奇缺,导致前两次手术效果并不理想,弹片长时间无法取出,整个大腿肿得很厉害,高烧不退。医生劝他切除大腿,他坚决不同意,“没有大腿,怎么能够再当兵呢,怎么能上战场杀敌呢?”

  最终,医生给刘德桂做了第三次手术,取出了弹片。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膝关节留下了后遗症,半年后他才丢掉拐杖,但走路仍一瘸一拐。此后在部队工作的30多年里,刘德桂从来没有因为腿不方便而退缩,训练、值勤、行军、作战从来没有掉过队。

  1990年刘德桂离休,至今已经25年了。这些年,他依然身体力行,努力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1991年3月,刘德桂被诊断为胃癌,他积极接受手术、化疗,康复后参加了杭州市癌症康复协会,先后担任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顾问,直到现在他还经常为癌症病友排忧解难。

  前些年,刘德桂还常到学校、企事业单位讲课,积极参加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各项活动。

    左德祥: 深入虎穴摸敌情

  【老兵档案】

  左德祥,男,1932年4月出生,山东苍山人。1943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杭州钱江航运公司纪委书记。1992年离休。

  【烽火岁月】

  1938年台儿庄战役后,日军进一步向山东临沂等地区入侵。1942年底,日军对左德祥的家乡山东枣庄苍山前西柞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左德祥的父亲因顽强抗敌被杀害,其母也因悲伤过度,不久便生病去世。

  日寇的暴行,点燃了左德祥心中的仇恨,他决定去投奔在八路军的哥哥。

  1943年4月,11岁的左德祥在山东苍山县六区长兴桥找到了哥哥所在部队——八路军鲁南军区老五团三营十连,正式参军。

  左德祥初到部队时,军营生活十分艰苦,装备落后,往往两三个战士共用一支枪。作为新兵,左德祥没有枪支弹药等装备,甚至没有军装。

  讲到自己拥有第一支枪的故事,左德祥激动地唱了起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1944年秋,左德祥作为侦察兵在晒钱埠进行抗日活动。一次,左德祥和两个战友在侦察中获知,敌人要从向城向小岭换防,约有一个班的兵力。

  获悉这一情报后,部队迅速部署,在敌人必经之路进行埋伏,将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不仅消灭了一个班的兵力,还缴获了部分枪械。

  由于左德祥在战争中表现优异,机智勇敢,不怕牺牲,部队奖励他一支“马套筒”和两发子弹。战争成为了左德祥童年的全部,他说:“当时战斗很频繁,最多时一夜换7个地方,不知道害怕,只知道往前冲,时刻都在准备打仗。”

  侦察工作需要深入敌人内部,尤其离不开老百姓的配合。由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施行“三光”政策,老百姓虽然深受其害,但依然非常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工作。

  当时各村流行一个做法——打狗运动。他幽默地说,狗没有敌我概念,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狂吠不已。敌人夜间基本不敢出动,我方则以夜行军为多,狗一叫也就相当于向敌人通风报信了。乡亲们虽然很爱护自己家的狗,但它们给敌后斗争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乡亲们硬是狠下心肠,把这些狗都打死了。

  抗战过程中,部队经常转移阵地,行军途中,吃的、喝的都由老百姓提供。老百姓不仅给战士们提供作战信息,还为战士们提供隐蔽场所,掩护部队。

  当年跟左德祥一起并肩作战的13位战友,有的在战争中牺牲,有的如今已去世,只剩下他一人了,他说:“现在的生活多好,可惜他们没看到!”

   马仁一:敌后战场除日顽

  【老兵档案】

  马仁一,男,1926年9月出生,山东省德县人。1944年8月参加革命。曾任杭州市粮食局党总支部书记等职务。1985年5月离休。

  【烽火岁月】

  1944年8月,马仁一18岁,刚刚从学校毕业就参加革命了。刚参加抗战工作时,县里的教育科培养了一批教员,主要工作是在后方发动群众,马仁一就是其中之一。

  在抗战中后期开辟根据地时,马仁一与同事的行踪都严格保密。那时一个区队没有多少干部,他们通常住在百姓家里,住到哪户百姓家,这一家人就都待在家里不能出去了。“为了保密,在村子里我们都是不出去活动的,全靠通讯员、通信兵为我们在外面办事情。”听得出,马仁一回忆这段往事时语气中还带着谨慎。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在各大交通要道建立据点,当时曾有“十里路修个据点,八里路修个岗楼”的说法。每个据点都会有几十个人驻守,其中三分之一是汉奸。日军设立的岗楼约有10米高,便于瞭望和射击,外有围墙加铁丝网,墙外有2米深的壕沟,非正规军根本攻不进去,所以马仁一他们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攻克据点,而是防守、反扫荡。

  在据点中驻防的日本鬼子和汉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各个村子进行扫荡。他们一边抢粮食,一边抓人,看到村里的青壮年,如果怀疑是八路军就把人抓走。如果没有发现八路军,便抢农民的口粮以及一切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所到之处,人心惶惶,民不聊生。

  日本鬼子的手段极其残忍,老百姓对鬼子恨得咬牙切齿。针对日本鬼子的这种行为,马仁一和同事们就在各个村子开展斗争。他们化装成普通百姓,把枪藏在衣服里,在各个交通要道站岗放哨,一旦发现鬼子来了,便通知全村人逃到村外,掩护村中的八路军撤退。

  马仁一和同事们还在村子之间挖交通沟,交通沟有1米宽,高度和人的身高相近。挖交通沟,一方面是为了阻止鬼子的车辆通过;另一方面是便于八路军开展工作,同时方便村与村之间的信息传递。每个村子都有民兵,几个村子的民兵组织在一起,进一步扩大成为联合防御队。鬼子一出动,联防队就通过交通沟把消息传到各个村子,让村民及时撤离。

  在抗战时期,百姓不仅深受鬼子的折磨迫害,还常常受到汉奸和地主、恶霸的欺压。

  马仁一和队友们一般白天隐蔽起来,到了夜里开始行动,用刺刀近身搏斗,秘密除汉奸、反恶霸。他们每除掉一名汉奸恶霸,都会在集市上贴出布告,警示那些汉奸、恶霸的同时,也增强了老百姓战胜恶势力的信心。“有一天夜里,我们用刺刀连杀了7个汉奸,大快人心!”马仁一自豪地回忆道。就这样,他们反奸除霸的一系列壮举,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汉奸、恶霸们一时间闻风丧胆。

  发动群众、发展党员,为武装力量输送人才;放便衣哨、除奸反霸,在百姓身边遮风挡雨;挖交通沟、破坏铁路,阻挡敌人的侵犯;组织冬校、午校学习,帮助百姓武装头脑……就这样,马仁一一直默默地做着一名无名英雄。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