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班主任:处理小纠纷“赏罚”别太分明
22.10.2014 19:32
本文来源: 教育局
做完一道练习题后,我请做错的同学起立,并说说自己做错的原因。一个个同学回答完后都坐下了,轮到小A时,他支支吾吾地说:“夏老师,我没笔,同桌又不肯借给我。”
“怎么又忘带文具了,这学期已经第二次了。”我思维定式一样地下了结论,但还是稳定情绪随口问道:“你的笔袋呢?”“被同学拿走了。”小A低声说。
“谁拿的?”通过和小A简短的对话,还有周边同学的插话,我了解了事情大概。原来前座的小B拿走了小A的笔袋后,在三个同学间传来传去,最后给传没了。因为在上课,我就做了简单处理:“文具袋是你们弄丢的,你们就负责向小A赔偿。”
表面上,事情似乎被处理好了,但获得“安抚”的小A却好像高兴不起来。
这件事后,我观察了被“处罚”的几个同学,他们也显得没精打采。即便是被安抚的小A,也面无喜色,这让我感到很意外。我和小A做了一次单独交谈,终于豁然开朗。
小A在班上算是比较内向的孩子,班里的朋友不多。平时就算有同学对他恶作剧,他也不敢告诉老师,因为他怕失去和他们一起玩的机会。而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是要另外几个同学承担赔偿责任,但这对于小A来说,是不是好事呢?
虽然笔袋丢了是同学恶作剧的结果,但在孩子心中,这只是一个游戏,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什么过错。此外,要他们买新的笔袋也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想让学生认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学生没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还用说谎的方法去向家长拿钱,或者因为这件事影响了同学间的感情,那我的教育方法不就是得不偿失了?我要想办法补救。
之后,我想出了一个自认为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我来到教室对全班同学说:“这件事虽然发生有两天了,但我相信笔袋肯定还在我们班里。参与事情的三位同学,如果你们能把笔袋找到并且还给小A,这件事件就到此为止,你们也不需要去买一个新的了。”
同时我还提醒班上其他同学不准帮忙,而且寻找时间截至当天中午吃饭前。“为什么要附带这么多要求呢?因为我想让你们体验一下当时小A着急寻找笔袋的心情,只有体会到这种着急难受的心情了,下次才不会再玩这种游戏。”
我故意用“游戏”来定义这种恶作剧的行为,为的是想给孩子们和好如初的机会。说完这段话后,我就离开了教室。
果然,第三节课上课前,小B就跑过来和我说:“老师,我们找到小A的文具袋了,已经还给他了。”“哦,你们是在哪里找到的?”“就在后面柜子里,我们三个人一起回忆了最后见到文具袋的场景,然后一个个柜子找过去,终于找到了。”“那下次还会做这种事情么?”“呵呵。”小B不好意思地摸着头笑了起来。
采访札记
让“赏罚”不留阴影
这个校园小插曲,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夏燕芬老师仔细观察了当事的几个学生后续的状况:放学后,小A和小B他们一起在操场上快乐地玩耍,看来这件事并没有影响到他们,毕竟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而已。
“古语说‘赏罚分明’,可是有些时候我们又不能太分明,特别是面对同学间的出现小纠纷的时候。”夏燕芬说,孩子都是单纯的,像拿笔袋这种事也许行为上是错误的,但他们主观上只是想开个玩笑,并没有恶意。但如果老师把事情严重化,过度责备拿笔袋的孩子,可能会演变成:老师在程序上是正义的,但却伤害了孩子们的心。
其实,类似的校园小插曲时刻都在上演,老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发挥好自己的智慧,不要仅仅通过惩罚来让孩子对错误行为负责,而是要特别注重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在旁敲侧击、让他吸取教训的同时,不让孩子心里留下阴影。
本文来源: 教育局
22.10.2014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