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现代工匠精神 打造新型职业农民

09.01.2017  18:32

一、改革政策“落地”不“落空

抢抓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精心打造永嘉版民办教育“1+14”政策体系。2013年创新实施“政府提供硬件、民间提供服务”的合作模式,引进翔宇教育集团联合创办温州翔宇中学;2015年再度与翔宇合作,顺利完成电大改制、二职托管,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成功破冰。2016年,进行社区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成教品牌发展新路径。

一是探索运行模式。出台实施《永嘉县社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永嘉县社区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管理体制、资源共享、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信息化建设、经费筹措、考评机制等方面予以充分保证。成立了县社区教育协会(社会团体)和县社区教育活动服务中心(民办性质),积极探索PPP等多元化运行模式,培育多元主体,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活动服务中心主导实行“四点半学校”试点,被列入2016年县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并出台《关于开展“四点半学校”建设实施方案》,25所“四点半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托管服务,有效解决了1.2万名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

二是搭建共享平台。以社区学校为依托,发挥学校、企业、养老中心等多种资源优势,实现青年可接受培训、老人可享受“养教结合”生活。一方面是建设“校企共同体”。推出“社会化订单”和“公益化服务”培训项目,如瓯北社区学校与红蜻蜓集团共建鞋文化“校企共同体”试点,对企业员工开展入职岗前培训、“双证制”培训共2.8万人次,使其在学习岗位技能的同时获得相应学历证书。另外还构建了“十分钟学习圈”。在上塘中心城区和瓯北城市新区整合社区分校、老年学习苑、村民中心、文化礼堂等资源,融入教育元素,让每位居民一出家门,10分钟就能到达学习点,实现处处可学。

三是创新学习方式。依托温州学习网建设永嘉社区教育网,开发微信平台,打造智能学习型社区,实现乡镇(街道)社区教育网络全覆盖。一方面,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财政投入150万元,建成数字化社区学习中心16个、市级数字化先行区1个,实现全民终身视听学习、掌上学习、在线学习。另一方面,广泛建立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红蜻蜓集团投入580万元,建成红蜻蜓商学院,永嘉书院投入50万元建成国学礼仪学堂,成功打造两大市级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二、办学模式“减法”连“加法

按照“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结合”的理念,在学校数量、专业数量上做“减法”,在学校规模、专业质量上做“加法”,以“三调整”推进城乡、校际、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一是调整校网布局。2009年起即出台《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实施“永嘉县职业教育整合提升工程”,为农村职教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全县职业教育形成三大职教集团格局。中职学校由9所整合为3所,形成“龙头”带分校、“抱团”创品牌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有效提升职教综合实力。目前有两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同时,强化投入保障,县政府设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专项经费,从2013年起全面免除中职学生学费,2016年职业教育城市附加投入3271.3万元,占教育附加总投入的30.2%;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人均达6.4元。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重大项目“县职教中心”建设,规划总用地621亩,总投资15亿元的项目,现已完成一期项目240亩用地指标已上报,并进场实施围墙、打桩等工程。

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全县产业集聚、特色鲜明,泵阀、鞋服、教玩具、超市业、旅游业等特色行业发展快速。县教育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实际,面向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形成机械加工技术、数字影像技术、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服务与管理、超市经营与管理、泵阀制造技术、商品经营等十大主体专业。现有省级示范(特色)专业5个、市级示范(特色)专业8个,实现专业错位发展、规模发展、品牌发展,有效提高专业结构与县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基本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在校学生 11764人,2016年招生中职4081人、普高4877人,职普比达45.2 : 54.8,在全市领先。

三是调整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县职业中学与奥康集团有限公司,县二职与亚龙集团,县三职与伯特利集团,签订“现代学徒制”实践合约,通过招生与招工、上课与上岗、毕业与就业的三融合,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组成育人共同体。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企业在学校建车间,学生在学校进行工厂化生产,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实现了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教师与师傅、学习与生产、作品与产品的“四合一”,开辟了“教学工厂”的职教新路,让“黑板上开机器”成为历史,极大地方便了毕业生就业。2016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1%,专业对口率达79.1%。

三、盘活资源“独唱”变“合唱

加大投入力度,搭建有效平台,优化培训项目,丰富活动内容,进一步推进全民学习,逐渐形成“政府主办、教育部门协办、部门联动、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一是加强基地建设。整合教育资源,推进重点职校和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全县3所职业学校现有实训基地省级4个、市级6个,校外示范实习基地省级1个、市级3个,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省级1个,新型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省级1个,实训场所总面积达 45762平方米,实训仪器设备价值达 5733.8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达4874 元,充分满足校内教学和“三农”人才培养培训的要求。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基本完善,实现独立法人、独立编制、独立经费、独立校园“四独立”。现有22所乡镇(街道)成人校(社区学校),其中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镇1个,省标准化成人校22所,市示范社区学校5所,市一级二级社区学校13所。

二是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县财政按1500元/人的标准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占职成教育教师工资总额的3%,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和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现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数为736 人,在校生数11764人,生师比为接近16:1。其中专业课教师383人,“双师型”教师326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 85.12 % 。成人校现有专职人员 116人,兼职人员521人,注册志愿者1158人,其中专职人员占全县常住人口(81.87万人)的万分之1.41,且每校达3人及以上。目前职业学校和成人校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

三是提升培训能力。围绕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和农民需求,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组织教师深入田间地头,把水产养殖、香柚栽培、杨梅生产、水稻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办到农民身边。建立培训联盟,举办农村电商培训班,增强互联网创业能力。联合举办民宿、农家乐培训班,提高经营户服务水平,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建立家政服务业机制,举办“楠溪金牌月嫂”大赛,成功打造“楠溪月嫂”服务品牌,近三年完成“楠溪月嫂”培训4869人,就业率达91.3%,平均月工资达5000元以上。同时,积极营造终身学习氛围,连续4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组织“百姓学习之星”评选活动,实施家庭教育援助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