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舫谈黄梅戏》首发 填补黄梅戏研究空白

15.05.2017  15:23

  《王少舫谈黄梅戏》一书13日在安徽合肥首发。数十位黄梅戏专家学者、王少舫亲传弟子等齐聚一堂,同忆王少舫,畅谈黄梅戏传承与发展。

  王少舫1920年出生于京剧世家,13岁登台唱红,30岁从京剧改唱黄梅戏,1986年离世。1955年,他与严凤英合拍中国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使“董永”和“七仙女”的形象家喻户晓,还走向了世界。据介绍,王少舫把京剧艺术与黄梅戏糅合起来,开创了黄梅戏“生行”唱腔的新路径。

  安徽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文史处处长邾根斌介绍,《王少舫谈黄梅戏》是安徽省文史馆历时5年,根据王少舫生前讲课、采访、讲话录音资料,抢救性整理出版的谈艺录。书中记载了王少舫对黄梅戏的发展史亲力亲为的过程。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编剧侯露说,王少舫作为黄梅戏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毕生倾力于黄梅戏。“台前,他留下了一个个隽永的艺术形象;幕后,尚有48盘采访、授艺、传艺的录音资料。

  侯露认为,《王少舫谈黄梅戏》是对黄梅戏艺术一次全面回顾和重新梳理,填补了黄梅戏戏曲研究的空白,可称作是黄梅戏首部“百科全书式”工具书。“王少舫只是一个发端,许多戏曲人正在整理搜集安徽省内一批戏曲老艺术家的口述史,为安徽戏曲的传承、发展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老艺术家梅伟慈说:“黄梅戏是安徽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黄梅戏能够名扬海内外,离不开王少舫和严凤英。

  记者从安徽省文化厅了解到,《安徽地方戏曲剧种分类保护计划(试行)》2017年1月开始实行,鼓励多创作多演出,形成安徽戏曲品牌。今年4月,中国首个地方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基地落户黄梅戏之乡——安徽省安庆市。

  安徽是戏曲大省,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梆子戏等20个本土剧种在该省最具代表性。安徽省现有33个国有戏曲院团,273个民营戏曲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