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来杭的王健,用世界上最难的大提琴曲征服观众

29.11.2015  11:25

昨晚,红星剧院。王健拉着他那把1622年制造的意大利名琴“阿玛蒂”,与杭州爱乐乐团的乐手们一起,完全沉醉在普罗科菲耶夫的“e小调大提琴交响协奏曲”之中。“这不是我们平时说的‘大提琴协奏曲’,而是‘大提琴交响协奏曲’,很显然,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一部大提琴作品。”他笑着说。他的声音如此醇厚又带着儒雅的磁性,被按上“最具古典人文气质的华裔大提琴演奏家”的名号真是名符其实。

但事实上,王健在演奏中是“出了名的一副苦大仇深的脸”。仿佛古典音乐所有的气韵,都汇集在他的面部,形成流动的沟壑。“我其实也不太喜欢演奏时的这副表情,但是没办法,这只能解释为认真的表情。”在他看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最大的不同,就是有着史诗般的内涵。“这跟我们读书一样,很长的内涵很深的文章你可能读起来要费很多脑力认真地阅读,但是不得不说,你离不开它们。

十岁意外成就

奥斯卡获奖纪录片

在成为中国著名大提琴家之前,王健还有一个传奇经历——他曾意外成就了一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原来出生于音乐家庭的王健,4岁起就跟随父亲王树棠学习大提琴。9岁时便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1979年,在他10岁那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正式开始。受中国文化部部长的邀请,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来华演出、教学。

斯特恩的一位美籍华人朋友此前听过王健的演奏,在其推荐下,王健在斯特恩面前开始了大提琴演奏。后来,斯特恩的此次中国之行被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艾伦·米勒拍摄成一部新闻纪录电影,而王健的演奏也被摄入了这部影片,这就是后来于1980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著名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影片在全世界广为放映,随着该片的广泛传播,世界广大的音乐爱好者便认识了王健。

杭州爱乐

有一种年轻的动力

其实在古典音乐领域,竞争一直都是激烈和残酷的。而我的幸运在于,在10岁时就获得了这个机会,并被世界所认识。”王健坦言,后来,他的确获得了更多登台的机会,而他对于音乐的热爱,也让他在16岁那年得到了一位与他素昧平生的美籍华人企业家林寿荣的欣赏。“他辗转反侧地写信给我父亲想要资助我去美国留学,后来,我真的在他的资助下赴美国耶鲁大学读书。我依然记得当时我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是68元,而我在美国一年的学费要一万五千美金,如果没有林先生,真的想都不敢想。”王健说,昨晚他用的那把“阿玛蒂”名琴,正是林寿荣所赠,一直伴随他很多年。

这也是王健第四次与杭州爱乐合作,从五年前的第一次合作开始,他就十分喜欢这支年轻乐团。“他们有一种年轻的动力,每个乐手的学习经历都很优秀,杨洋又是很棒的指挥,起步太高了。”在他眼中,中国有很多城市都比杭州要大要发达,但是却没有像杭州这样棒的交响乐团。“可以说,杭州爱乐现在已经到达了一线乐团的水准。”这也难怪在这样下雨又寒冷的冬夜,杭州观众还纷纷坚持去剧场听音乐会。演出最后的气氛棒极了,杨洋深情地拥抱了这个儒雅的大提琴家,在返场时连续加演了两部作品,这才让观众们过了瘾。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张玫 文 记者 姜胜利 摄        编辑:程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