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片碎瓷 都有宁波人走出与归来的信息
每一片碎瓷
都有宁波人走出与归来的信息
1872年4月3日,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约翰·汤姆逊来到宁波,他乘坐“珠山”号汽轮从上海而来,当船驶入甬江时,天刚破晓。
“远处岛屿参差的轮廓和镇海的海岬罩上了一层温暖的晨光,成群结队的渔船扬起风帆,捕捉江面上轻柔的微风。满载的福建大木排正吃力地溯江而上,看起来就像一块漂浮的木头。对外国游客来说,另一件新奇的事物便是江岸上那一排排连绵不绝的冰屋,里面贮存的冰用于夏天的时候给鱼保鲜。”
这是145年前一个春天的早晨,属于宁波的繁忙。
那一年,约翰·汤姆逊35岁,他是最早来到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录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宁波是他在中国拍摄的最后一站,也是他十年亚洲之旅的最后行程。
约翰·汤姆逊将他所见,写入《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如今,这些照片里的场景以及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的其他记录,仅留存于博物馆的一些资料图片上。
同样35岁的小杨,是宁波博物馆里的一名游客,她是出生于宁波郊县的80后,如今在宁波市区工作。
借用周末,小杨与前来游玩的外地同学,从鼓楼、南塘老街,一路“逛吃”到宁波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出自设计师王澍之手,对小杨而言,这座博物馆独特建筑样式的知名度,当然要高于它内部展示的宝物与背后的故事。
不单单小杨,日夜沉浸在宁波城的年轻人,并不知道太多这座城市过去的细节。
小杨出现在宁波博物馆之前,9月7日,在宁波市社科联的会议室里,聚拢了一群有深入学术研究又会讲故事的学者。一件瓷器,一双木屐,一段麻绳,一只残桨……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是宁波的过去。而循着文献中的蛛丝马迹可见,宁波的开放、包容、创新、坚守,贯穿了过往的时光。
那么,如果沿着小杨与同学“逛吃”的足迹,来读一读宁波,我们会发现什么?
宁波博物馆
一双木屐,一个唐代学生的日常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时常让参观者生出一些慨叹——几千年,人类的手工制作技艺与审美,并不比今天差,那些器物,因浸淫了岁月,更有别样温润的光泽。
有一双木屐,吸引了小杨的目光。1987年,这双木屐出土于宁波江北区慈城镇的慈湖新石器时代遗址。
面对它,很容易想到日本当下依然流行的木屐。没错,这两只木屐是现代木屐的始祖。
这双木屐圆头方跟,与当下的款式类似。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木屐的左脚屐长21.2厘米,5孔,右脚屐长24厘米,6孔。正是这些小孔,让当时的浙江先民以麻类纤维或藤类植物穿过其间,将木屐与脚掌固定。
根据碳十四的测定数据,木屐距今已有5500年,它的发现,将中国木屐的历史往前推进了3000年。它们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鞋类实物。
其实,木屐告别普通宁波人的生活并不久远,上点年纪的人还记得这种“木拖鞋”,还有一句宁波谚语:“木拖木拖,三年好拖,三年拖过,还好烧火。”
80岁的杨古城先生曾经说过,他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穿自己制作的木屐,其常用木料是杉木。每到夏日,街巷中木拖踏地的声音响成一片。日本人还在穿的木屐,就是从宁波传过去的。杨古城认为,中国唐代留学生将木屐带到日本后,一千多年来一直被使用。而在宁波,因为塑料制品的流行,木屐已经基本淡出了日常生活。
一双木屐,背后是一段延宕几千年的故事,有宁波人“走出去”的历史密码。一双木屐的海外流传,不在于它作为鞋履的本身,学者们认为,唐代随着物品的“传出去”,文化生活也自宁波开始了大规模的吸纳与输出。
永丰库遗址
大宗商品,如何搬到闹市之间
“江海”和“商贾”,是对宁波文化特质,最为精短的表达。
在宁波博物馆,有一个关键词是“永丰库遗址”——馆内随意浏览,便可看到,诸多文物来自此处。
今天宁波繁华的鼓楼东侧,便是永丰库遗址公园。就在参观者小杨来到宁波博物馆之前,她们已经在鼓楼附近流连了些时间,但是未曾踏足那个以1∶1比例仿建的永丰库遗址公园。
公园内,古桥、古墙、古水井、古河道等,一一不少。栈道之下,就是被填埋保护的永丰库遗址。在宁波博物馆的图片资料上,仍可看见当时的挖掘现场,而那些粗粝的柱石基座,也有部分被搬挪到博物馆中。
2016年3月,永丰库遗址以其完整的格局和丰富的堆积,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首批申遗点之一(全国仅29处)。
越窑、龙泉窑、吉州窑、定窑、钧窑、磁灶窑、磁州窑,以及景德镇瓷器,在永丰库遗址的不同时期文化层及各类遗迹中,共出土完整或可复原文物标本800多件。还有来自海外的波斯陶片,以及各种建筑构件、钱币、唐代“文房之印”铜印、元代残碑……
现代人看起来,永丰库就像一个进出口货品集散中心。
唐宋时期,明州(宁波)成为重要的对外交通贸易口岸之一,船自明州出发,可达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波斯湾等地,官方在此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市舶司(务)。
到了元代,宁波改称庆元,但朝廷仍沿旧例,设市舶司管理外贸事宜。
1276年,永丰库创建,它上承南宋的常平仓,下启明初的宏济库,主要用于存放罚没品。
鼓楼一带,自唐代长庆元年(821年)始建明州子城以来,一直都是闹市所在。在这个车马拥堵之地,从水路来的大宗商品如何搬运到这里?
学者推知,永丰库周边当年不排除有通向码头的内河,大宗商品到了宁波后,可由小船转运;同时,永丰库距离东门口和和义路码头不远,以推车运送也是便捷的方式。
由永丰库文物在地域上的丰富性,可以得知——当时宁波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也是内贸商品的外销集散地和转运中心。它面向广阔的海洋,又有连通京杭大运河的浙东大运河,内陆与海外的商品,在这里汇集发散,使得宁波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核心港之一。
讲述人
杨古城(文保专家、学者)
陈利权(宁波市社会社会科学院院长)
王耀成(作家、学者)
张伟(宁波大学教授)
刘恒武(宁波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