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日关注儿童听力 通过器械和训练让孩子们听到风声雪落
浙江在线杭州3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胡昊 倪雁强 通讯员/杨云飞 编辑/汪江军) 今天是全国第17个爱耳日,浙江省、杭州市残联联合在杭州西城广场举行了宣传活动。
今年“爱耳日”主题是“关注儿童听力健康”。自浙江启动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以来,目前已为816名聋儿提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4382名聋儿得到康复语言训练。
800到1000名新生儿中
就有一个丧失听说能力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如果听不到声音,也就意味着无法通过听力来获得语言的能力,于是,在民间就有“十聋九哑”的说法。
记者从省残联了解到,我省108万持证残疾人中,听力残疾有13.4万人,是一个庞大的残疾群体。而在这13.4万听力残疾的人群中,因药物、外伤、中耳炎、噪音等各种原因造成听力障碍的聋儿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新生儿在出生时有严重和极度的听力丧失的比例,约为1/800到1/1000。
据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提供的数据,我省去年新生聋儿约1200人。
“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儿童听力残疾现状、致病原因、儿童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方法,及早发现、尽早干预、早日康复,降低儿童听力残疾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也是为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理解和帮助。为听障儿童全面发展,早日步入正常人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今年的爱耳日活动,杭州市残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发现越早,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恢复听说能力的几率就越大。
严重和极度的听力丧失儿童
7周岁之前恢复听说能力并不困难
尽早开始恢复训练,恢复正常听说能力的几率有多大呢?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硕士生导师、耳聋康复研究所所长王永华教授告诉记者,在器械的帮助下恢复部分听力,再加上自己不断练习,坚持自己能说话的信念,开口说话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其实国外并没有这个(“十聋九哑”)说法,经过我的观察,像在丹麦、加拿大等国家,在正常的康复治疗下,做到‘十聋九不哑’没有问题”。
不过,王永华教授也表示,纠正时间越早越好,一旦耳聋不能在7周岁之前得到治疗,孩子就要面临永久性失语的可能。
王永华教授已经帮很多孩子开口说话了,小朱就是其中之一。今年28岁的小朱住在梅家坞,在他6个月大的时候,因为药物原因导致了他双耳失聪,随后,小朱的妈妈每周两次带着小朱进行恢复治疗。王永华教授回忆说,在安装了人工耳蜗后,小朱的听力有所恢复,然后再进行语言的恢复。
小朱的小学是在西溪小学上的,中学则是在一所外国语学校,周围都是听说能力正常的普通孩子,但小朱的功课并没有被拉下,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蛮好的。
现在的小朱在惠耳听力医院从事着人工耳蜗制作的工作,这里还有十多个和他一样重新获得听说能力的年轻人。如今小朱已经成家,还有了个3岁的宝宝,宝宝一切正常,并没有听力上的问题。
塞在耳中的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手术纳入医保
国产人工耳蜗可报销3万元
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副主任姜丽萍告诉记者,全省经常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只有6人,而浙江省每年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需求大约是400多例,其中80%是儿童。
现在市面上占据人工耳蜗主要份额的,主要有奥地利MED-EL、澳大利亚Cochlear、美国AB和中国诺尔康4家公司,进口产品价格较昂贵,基本上都要20多万元。由于人工耳蜗价格昂贵,普通家庭难以承担,2015年起,浙江省取消了人工耳蜗植入经费申请制度,直接纳入了医保,安装国产品牌价值约4.8万元的人工耳蜗,可享受最高医保报销3万元。
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获得听说能力的泽泽今年9岁,在出生时就被告知罹患重度神经性耳聋,丧失了先天听力条件。泽泽的父母几乎崩溃,抱着侥幸,他们在全国各个知名的耳科医院奔波求助,但所有医疗机构都给出了统一的结论,只要重度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技术壁垒没突破,泽泽的一生可能就无法听说了,除非植入人工耳蜗。
西湖区残联在了解情况后就找到了泽泽的父母,帮着泽泽办理残疾证、申请国家人工耳蜗手术项目和术后康复训练经费。2010年底,泽泽通过人工耳蜗手术筛查并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2011年初,泽泽进入聋儿康复机构进行语言训练。
现在的泽泽已经可以清晰吐字,并说出完整的句子,还进入了普通小学就读,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和同学朋友相处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