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共事件要有“画句号”机制
2014年即将结束。这一年发生了多起令人触目惊心的安全事件:有的涉及儿童健康,有的关系到群众居住安全、食品安全,有的则牵涉安全生产。每一起令百姓付出健康和生命代价的事故发生后,全社会曾追问:谁该为这些事件负责?近日,“新华视点”记者对2014年5起重大安全事件的问责情况进行了追访。(12月9日
新华网)
据网络舆情研究的数据显示,网络时代的重大网络公共事件,公众关注的周期约17天。这17天伴随着事件的发生、发酵、回应、披露和处理,这一过程中,公众关注的兴奋往往会随着知情渐而满足而渐次疲劳,并随着新的热点产生而转移。可见,关注热点是传媒的客观规律,跟踪关注并推动事件的解决,交叉却不重叠。
网络公共事件是通过舆论倒逼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就赋予了解决问题的被动性,并且很多问题并不只具有个特征,而是带有行业或者领域的共性问题,情况复杂,事件的表象之下,多方的利益错综交织,处理起来困难重重,并且容易受到利益的掣肘。因此,越多越多的地方,把应对网络热点事件,视为了危机公关,出发点是将事件的影响控制到最小的范围和程度,处不处理及如何处理,只是应对关注的一个方面,甚至有时责任追究
“弃卒保帅”,也不过敷衍舆论,堵住攸攸众口的手段。
这些在记者对今年5起重大安全事件的问责情况的追访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如,西安幼儿园喂药事件相关责任人的处理,9个月迟迟未见结果,记者与相关部门多次联系,均被告知不掌握相关情况,似乎正在走向不了了之的道路。又如,上海福喜食品原料过期事件,4个月过去了,涉事企业相关人员还在侦办之中,而公众质疑的监管责任问题却始终避而不谈。类似还有昆山粉尘爆炸事件,巨大而惨痛的伤亡代价,与曾不断被举报有污染和安全问题而一直生产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当地政府的有关领导责任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不力,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监管被追责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不难看出,网络公共事件重回应轻处理,其实是当下权力治理、社会治理常态惯性的延续,舆论的压力之下,依然有弹性十足的选择空间,充分表明权力监督与公共治理制度修补机制的严重缺位。关注的冷了,事情就了,就是机制缺位之下,形成的惰性处理文化。显然,对于公共网络热点事件,“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的交代”,并不简单取决于一个地方的态度,以及领导的好恶。毕竟,但凡出现公共事件,都是地方在某些方面相对突出的问题,都是日常治理不到位的领域。
所以,更多的机制应该建立在政府及部门权利责任的落实上面,配套权力监督和问责机制,找得到惩治的标尺,用责任体系、问责机制支撑起责任政府。总之,热点关注要有“画句号”的机制,只有常态的处理机制完善了,非常态的舆论监督才会更有力。与此同时,还应把热点公共事件作为了推动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的契机,一方面推进事件追责的彻底和落实,另一方面实现对问责执行责任主体的再监督。
来源: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