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保护鸟类资源守护绿水青山

20.04.2018  15:42

  野生动植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的朋友,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每年的4月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 4月10日至16日为全省爱鸟周。今年是全省第37个爱鸟周,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期间,全市各地开展以“保护鸟类资源,守护绿水青山”为主题的一系列宣传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爱鸟护鸟意识,倡导全社会一起保护野生动植物,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同时,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生态保护的有效载体。据悉,湖州市境内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被誉为长三角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湿地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湿地面积48777公顷,拥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类17型,共有省级重要湿地10个、县级重要湿地50个。

  近年来,我市立足丰富的湿地资源,积极开展濒危物种保护工作,长期开展湿地野外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的监测活动,对受到严重破坏的湿地动植物资源,通过人工种植和养殖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恢复。截至目前,德清下渚湖湿地公园的朱鹮繁育基地,朱鹮种群数量已达到273只,其中野外放飞64只。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已成功繁育扬子鳄5800余条。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千亩田湿地已有安吉小鲵种群数约640尾。

  长兴仙山湖

  成为候鸟的第二故乡

  碧波荡漾,芳草萋萋。去年12月初,当记者走进长兴县泗安镇的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时,惊奇地发现,天空中一群白鹭正由远而近飞来,他们或在水面上掠过,或在芦苇荡里停留,或在滩涂上踱步……每年冬天,美丽的仙山湖湿地,就成了候鸟们的第二故乡。据了解,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长三角地区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与人工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让它成为候鸟们的天堂。

  秦有华是仙山湖的一名船工,他告诉记者,每年的12月初是候鸟迁徙越冬的黄金季,仙山湖都会迎来这批“老朋友”。这几天已有许多白鹭、灰鹤陆续抵达。“等到来年3月气候转暖后,候鸟们才会陆续飞走,在这段时间内,幸运的游客也能一睹天鹅、水凤凰等国家保护动物的靓影。”船工们泛舟湖上,随处可见的灰鹭和成群的野鸭,就像是大自然的精灵,偶尔会打破这一片宁静。记者循声望去,几只白鹭从林间飞出腾空翱翔,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

  据介绍,目前该湿地公园内植被主要有落叶阔叶林湿地型、高草湿地型、低草湿地型、浅水植物湿地型4个植被型, 32个群系,湿地脊椎动物共有65科206种,其中野菱、水蕨、野大豆、虎纹蛙、黄嘴白鹭、小天鹅等21种属国家二级(含)以上重点保护物种。去年以来,湿地公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保护鸟类和野生动物的主题宣传活动,并与仙山湖景区成立联合巡查组,每周开展不少于两次的大范围巡查。同时,组织森林公安执法人员严厉打击张网捕捉等违法行为,制止和劝阻各类破坏鸟类生境环境行为。

  近年来,长兴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环境优美的仙山湖、图影湿地公园,已经成为野生动物们的天堂;濒危物种扬子鳄的种群重建进展顺利,目前已经繁育到近6000条;去年,在连续禁猎三年的基础上,该县率先开展狩猎制度改革,取消了原先的161名狩猎队员,成立了一支15人组成的应急狩猎队,从而更好地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

  德清下渚湖

  朱鹮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阳春三月,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上月初,记者来到德清下渚湖湿地公园,一幅碧波入镜、绿林成带、芦苇荡漾、白鹭斜飞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令人欣喜的是,因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原生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目前下渚湖浙江朱鹮种群重建与野外放归项目进展顺利,朱鹮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已从当年的10只增加到了273只。

  据了解,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属濒危物种,是和大熊猫一样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08年4月,浙江大学和德清县联合在下渚湖实施“朱鹮异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项目”,从陕西引进10只朱鹮在下渚湖安家落户,从而拉开浙江朱鹮人工迁地保护暨野生种群重建工程序幕。 10年来,经过人工圈养、野外放飞、野外种群重建和自然繁育等阶段,目前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形成一套成熟的驯养繁殖技术和野外重建种群培育操作体系。

  经过工作人员不懈的努力与长期野外跟踪观察,去年朱鹮野外种群的自然繁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工作人员监测到野外筑巢9处,产卵24枚,自      然孵育小朱鹮21只,自然孵育存活率达87.5%。同时,朱鹮人工繁育有效推进,研究中心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朱鹮驯养繁殖技术,提高了受精率和繁殖后代的存活率,去年人工孵化朱鹮共计30只,生长健康。目前,朱鹮整体种群数量稳步上升,德清朱鹮的总数量达到273只,其中,野外种群64只、人工圈养种群209只。德清在朱鹮人工繁殖存活率及整体种群质量方面,都远远高于国内外同领域其它朱鹮种群。

  接下来,为提高朱鹮种群群体遗传多样性,增强种群的生存能力,研究中心制定了种群种源交换计划,计划今后三年每年与其它朱鹮种群进行种源交换。同时,做好二次野外放飞及异地放飞准备工作,目前第二批野外放飞的朱鹮已经在野外训练大笼舍进行了两年的训练,等待时机成熟后,随时可以野外放归。依托浙江大学的研究资源,加强朱鹮基因优选工程建设,通过对朱鹮圈养种群和野外种群的持续观测和样本收集,在发现朱鹮遗传缺陷的基础上,对收集的样本进行检测,以平衡圈养种群与野外种群的遗传结构,实现浙江朱鹮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安吉赋石水库

  中华秋沙鸭到此越冬

  今年2月中旬,安吉赋石水库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鸟类活化石”中华秋沙鸭在此栖息越冬。据悉,中华秋沙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是第三世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历史已有1000多万年,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濒危鸟类名录。

  其实早在2016年年底,安吉赋石水库第一次发现了到此越冬的中华秋沙鸭。当时,安吉县林业局森林资源科接到当地村民报告,在赋石水库边发现了一种长相与平常野鸭不太相同的动物,疑似为中华秋沙鸭。林业部门立刻组成工作小组,深入水库周边巡查拍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观察、照片比对,并请省自然博物馆的专家鉴定,最终确认这群水鸟为国宝级物种——中华秋沙鸭。经过近一周的蹲点,他们共拍摄到40多只中华秋沙鸭。目前,安吉已连续三年观测到中华秋沙鸭的美丽身影,今年的数量依旧是全省已知最大种群。

  据介绍,今年约有30多只中华秋沙鸭到安吉过冬。安吉县林业局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潘德寿告诉记者,“2016年,我们首次发现数量较多的中华秋沙鸭,这在浙北地区乃至全省也是第一次。它们堪称鸟类活化石,数量极其稀少,全球数量不足1000只。而且,中华秋沙鸭经常出现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且生性机警,在安吉能一次性看到40多只实属不易。它们喜欢水质好、安静没有人的地方。靠近它们必须非常小心,如果被发现了,会立刻飞走。

  为善待这群特殊的贵宾,安吉县已启动对中华秋沙鸭栖息地保护工作。该县林业部门加派人手,在发现地周边进行轮流巡查,确保中华秋沙鸭在本地安全越冬;同时,建立了中华秋沙鸭专项监测点,联合水库管理部门,加强库区周边的防护、宣传和栖息地保护,巡查人员及时记录监测数据,对其种群数量和相关因子做鉴定和分析。

  随着安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到此越冬的候鸟数量和种类逐渐趋多,除了稀有的中华秋沙鸭,如约而至的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它们是成群结队来这里的,几百余只鸳鸯齐飞的景观蔚为壮观。“在对候鸟的保护中,主要是对候鸟栖息地和候鸟物种的保护。”潘德寿表示,为摸清越冬候鸟的数量和种类,加强对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去年入秋以来,安吉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采取水域船只巡查、沿岸步行巡查相结合,深入多处山林水塘、河流、水库等区域定期巡查和观测,共发现中华秋沙鸭种群30多只、鸳鸯种群400余只。同时,对越冬候鸟周边的居民进行宣传科普,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