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大省湖南在矿泉企业每况愈下的情况下谋变
一个矿泉的形成乃是亿万地质运动的结晶,更是自然赐予人们的瑰宝。上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掀起“地质勘查热”,湖南省内大多数矿泉也正是在那个年代被发掘鉴定的,由此形成了一场席卷省内各地的“矿泉开发热潮”,矿泉被从深井中汲取上来,一桶桶、一瓶瓶抵达千家万户。
以平江福寿山矿泉、湘潭滴水洞矿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矿泉水生产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立,生意一度做得红火鼎盛。比如福寿山碳酸矿泉水上世纪90年代初曾向走向国际市场,出口至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滴水洞含硒矿泉水不仅销往台湾,还成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优质产品。最红火的时候,这些水厂门口取水车排成长队,水厂24小时不间断生产,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进入2000年以来,湖南本地矿泉水生产企业却每况愈下,一批品牌被市场淘汰出局,彻底关停。如今,还剩下的48家企业除了滴水洞矿泉能有微薄盈利外,其余基本都挣扎在亏损边缘。记者在走访各地水厂时看到,大多数企业无法全天开工,有时上午生产下午休息,有时生产一天停工两天。
难道曾经红火一时的湖南矿泉无法迎来新的春天了吗?
福寿山的资金困境
湖南卫视火爆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捧红了距离长沙80千米外平江县境内一处原生态深山,它有个祥瑞的名字——“福寿山”。
记者一行来到岳阳市福寿山镇北山村,车至深山已无路,兀然出现于眼前是一座深山庭院。密林落日将庭院映衬得格外幽静,一棵新抽芽的老月桂使得院中暗香浮动。庭院后山一东一南坐落着两座古朴的红漆柱六角亭,那亭中一米见方的水井下便是湖南省勘定的惟一一处碳酸矿泉。
在1985年被开发前,当地村民并不知道这种水能喝。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稻田,田里的水一年四季总是翻滚沸腾的样子。村民把这片田叫“滚水丘”,当年有人得皮肤病时会来这里打水洗澡。直到有工程师来村里做地矿勘查,大家才知道这是能喝的矿泉水,在本地民间遂有了“六大仙水”的别名,“因为它能治皮肤病和肚子痛,是神仙的水”。
这样珍稀的“碳酸型矿泉”在全国极为罕见,被开发走出市场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市场上最受追捧的是挪威的“芙丝”碳酸矿泉水,网上售价一瓶30多元,它的品牌宣传是高端路线,早已走出挪威国门;还有一种是法国的“维希”矿泉水,年销量已达30亿~50亿瓶,销售到60多个国家。
从水质上来说,福寿山矿泉丝毫不亚于这两个“大牌”。其两处泉眼位于福寿山深山,云遮雾绕,葱山绿树,水源涵养环境极佳。这一代厂商接手时,为了保证水源品质,将水源保护区内仅有的几户人家搬迁,以确保不受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污染,水源区更是严令禁止吸烟。
这处罕见的优质矿泉开发历史也并不短——1985年湖南第一个瓶装矿泉水就在此诞生。但现实的窘迫是,“福寿山矿泉”的品牌,即使在省内,知道的消费者也寥寥无几。记者在街头访问:“你知道福寿山矿泉吗?”受访者总是迷茫地摇头。
有了优质矿泉,有了开发经营者,最近更有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给福寿山整体品牌的造势。而在种种有利条件下,福寿山矿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福寿山矿泉的第一代老板是来自珠海的一位老太。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说,老太经营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有好水供自己家饮用,除此之外多余的卖给市场。老太一年难得来福寿山一次,把经营事务交给一位经理人便没有再过问。到第二代经营者接手时,同样没有太大的野心,工厂流水线时开时停,所产矿泉水除长期供给湖南省几个省直单位内部饮用外,市场上很难见到福寿山矿泉的踪迹。
“他们现在一年利润约400万元,可能觉得这就够了,并没有太大的进取心。”平江县国土资源局一位官员说。
其二产品包装影响“高端”定位。福寿山矿泉现任经理杨辉武认为,产量不大或许是原因之一。这种稀有矿泉水产量极小,两口自流井每天仅产15吨,无法有效覆盖市场。但市场人士认为,产量小并不代表无法做大品牌,走“小而精”的高端路线未尝不是出路——提高单品价格,让珍贵的碳酸矿泉成为“轻奢消费品”。事实上,经营者已经在“高端”定位有所尝试,目前小瓶福寿山矿泉水市场售价5元多,高出一般矿泉水两倍有余。
然而,福寿山矿泉目前的产品包装显然无法完成“轻奢”和“高端”的定位使命。此前,福寿山矿泉采用廉价的塑料瓶和绿色贴纸包装,即使与国内品牌的纯净水、山泉水放在一起也显得较为寒酸,更不用说与国际品牌较量。
福寿山矿泉恰恰缺少这样清晰的产品定位与精致的产品包装。
其三,水源产量不大制约市场是伪命题。杨辉武认为,其实产量小也只是个借口。若是真的大规模开发的话,可以再打井,水量其实是可以满足市场拓展的。近两年,福寿山矿泉完成了一次初步勘探,地底下的实际水量远远超过现在的每天15吨,但是打井不一定每次都能恰好打出水。
杨武辉指着不远处的第三口井表示,这个井是2012年新打的,遗憾的是并没有打到正确的位置。记者在现场发现,出来的水带有浑浊的泥黄色,并散发着浓烈的铁锈气味,不能直接食用。那是因为错误打到了含铁岩层的缘故。
由于打井的费用过于昂贵,经营方放弃了再打第四口井继续找水扩大产量的想法。“现在打一口井,从勘测到租机器到人工,要20万元到80万元不等,老板不想再花这个钱做一件不确定的事情。”杨辉武说。于是,福寿山矿泉只好维持仍然只有两口自流井的现状。
其四,个体经营者资金瓶颈是最大障碍。不管是产品包装问题还是打井提高产量的问题,最终经营者都指向了一个根本原因,这也是湖南省内众多小型矿泉水生产企业面临的共同门槛,那就是个体经营者的资金瓶颈。2015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针对省内48家饮用矿泉水生产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省内从事矿泉水生产开发的绝大多数为私人老板。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普遍生产规模小,基本上是每年生产6万~10万桶/年(每桶18.9升),一般是4名~5名工人;生产车间大部分不正规,相当一部分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生产。记者在福寿山矿泉看到,工厂只有寥寥数人;在益阳赫山区的久运泉矿泉水厂,从生产到运输只有3名工作人员。厂长冷建成甚至每天都要亲自扛着矿泉水搬运送货。“不仅搬水上车,到居民家送水上楼也是我一个人做。”冷建刚苦笑道。
相比大集团,个体经营者资金实力并不雄厚。无论是产品包装、品牌宣传、打井扩充产量,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恰恰是个体经营者最为缺乏的。
滴水洞的真假之惑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五十里水路到湘江……”一曲脍炙人口的《浏阳河》,唱响了伟人故里——湘潭韶山。
红色旅游圣地韶山不仅有着简朴的毛泽东故居、神秘的滴水洞景区,还有一汪流出地表的天然矿泉——滴水洞矿泉。众多政界名人曾不吝笔墨为此泉题词咏颂,如今的矿泉经营者也是湖南省10多家矿泉水生产企业里惟一还在盈利的。
奇怪的是,这处矿泉只在湘潭市境内才使用“滴水洞矿泉”的标签,一出湘潭市,到长沙、株洲、湘乡,瓶身包装全部换成“滴水洞山泉水”,价格也由市内的15元/桶降为10元/桶。
货真价实的“矿泉”为何要“自降身价”称自己为“山泉”?这背后是企业说不尽、道不完的无奈。滴水洞矿泉总经理刘雪涛说:“要不是有滴水洞这3个字和毛主席家乡水背书,我们早就亏得不像样了。”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益阳日之泉公司。其生产车间内有两种桶,一种是矿泉标签,一种是山泉标签,实际上它们装着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矿泉水。
这是为何?刘雪涛很无奈地说,都是收费门槛惹的祸。
记者调查得知,矿泉水生产企业亏损的一大原因是《采矿许可证》费用。与山泉水、纯净水生产不同,矿泉属于矿产资源,开采矿泉必须办理采矿许可证,该证一般3年换一次,每次重新办证都需要根据储量缴纳价款。
另一项重要支出是每季度结清一次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一般是销售额的4.8%~7.2%,比例与金矿和钻石的费用相同。因此,经常有企业主诉苦:“我们一瓶水卖几块钱,收费却跟金矿一样。”企业的这一项支出每年至少10多万元。
韶山滴水洞矿泉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厂的《采矿许可证》2007年到期。刘雪涛表示,当时测算了一下,每年市场销售额2000万元的滴水洞矿泉,平均每年需要缴纳价款和资源补偿费将近80万元。“如果3年的费用一次性缴清可以打个折,大概200多万元。”
去年,滴水洞矿泉销售额达到了2000万元,利润却仅为160万元。为了逃避高昂的费用,滴水洞矿泉选择不再续期采矿许可证。
益阳日之泉公司所属的集团既生产矿泉水也生产纯净水和山泉水。根据公司内部的一次测算,矿泉水所需税费总成本是另外二者税费成本的5倍。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对省内48家饮用矿泉水生产企业样本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4家有合法采矿权,益阳日之泉就是其中之一,其它都是无证采矿。
没有《采矿许可证》,滴水洞矿泉没有办法以“矿泉”的名义推广市场,只好把矿泉当山泉卖。“没办法,不敢在市外打矿泉水的牌子,怕工商部门来查证,一旦查出来没证就会说我们是假冒伪劣产品,要缴纳很大一笔罚款。”刘雪涛说:“事实上,这两个产品都是一样的水、一样的设备、一样的工人,完全没差别。”他坚持认为,要不是因为这个证件限制,滴水洞矿泉早就走出湖南了。
像滴水洞矿泉水厂一样取矿泉水却用山泉水标签的企业相当多。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问卷调查的48家饮用矿泉水企业样本中,真正以矿泉水名义生产销售的只有15家。
除了这两项国土资源系统负责征收的费用,企业还要去水利系统办理《取水许可证》,按每吨两元钱的标准缴纳水资源费。这让所有的矿泉水企业都无法忍受。对此,国土资源部门也很是气愤:“一个水为什么要交两个同类费用?矿泉到底是按矿产资源算还是按水资源算?”
前几年,为了这个事情,益阳日之泉桃花液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厂长周丽春与水利部门吵了好几次架,至今拒绝缴纳。而韶山滴水洞矿泉水厂则选择缴纳水资源使用费,不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刘雪涛说:“因为按水资源收费便宜些,哪个便宜就交哪个。”据估算,前者是2元多一吨,后者几乎是8元一吨。无独有偶,湘乡市啤酒厂也跟地矿局闹过官司,他们认为既然已经办了取水证就不用办采矿证了。
湖南地质专家罗仕康表示,这是典型的多头管理。现在,国土资源系统内部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地表水应归水利系统管,地下水应归国土资源系统管。
受访的7家矿泉水生产企业不约而同地提出同一个要求:希望省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降低税费方面的生产成本,理清职能部门的权责界限。
“老字号”遭受市场夹击
株洲天宝矿泉的开发历史可谓悠久。1988年正值“地质勘查热潮”,国家地质勘探队进行水文普查,在龙洲乡无意中发现水源地,1990年通过国家级鉴定,确定此处矿泉乃是罕见的低矿化度、超低钠、富含偏硅酸型矿泉。
作为湖南本地矿泉的“老字号”品牌,天宝矿泉1990年便被开发至今已有26年的历史。在最初的十几年里,它曾有过一段红火鼎盛的好时光。株洲龙洲矿泉水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粟庆德回忆起当年产品“走俏”时的情景,仍十分怀念。
粟庆德是从开矿泉水站起家的。他回忆道:2000年到2004年是天宝矿泉最红火的时候,来厂里提水是非常困难的。那时,政府部门会议用水,小瓶水要100件,还要通过株洲市政府与水厂联系,最后还只给了50件。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几乎也是湖南省内矿泉水生产企业普遍的“幸福时光”。益阳桃花液矿泉、平江福寿山矿泉、湘潭滴水洞矿泉皆成名于此时——较少有外地大品牌“入侵”,也没有本地纯净水和山泉水强势瓜分市场,凭借资源品质优势,它们各据一方。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并没能持续下去。鼎盛时期的短短几年后,天宝矿泉水厂已濒临倒闭。
粟庆德回忆说,当时深陷困境的天宝矿泉水厂找到从事汽配行业的他来融资。可粟庆德认为,与其投资入股拯救这个老厂不如干脆买下来自己做。于是,2010年他接下了这个处于倒闭边缘的“老字号”。
当年的老字号为何衰落?天宝矿泉之前属于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市场机制不顺、历史遗留问题过多等原因,这个“老字号”出现了经营危机。与此同时,更大的原因是搅动市场风波的“鲶鱼”出现了,使得本地整个矿泉水行业迅速衰落。那么,这条拨弄风云的“鲶鱼”究竟是什么?
这条吞食本地矿泉水市场的“鲶鱼”就是外来的“饮用水巨头”。进入21世纪,国内各大饮用水集团纷纷推出纯净水、山泉水、冰川水、蒸馏水等各种各样的饮用水,依仗雄厚资本,通过轰炸式宣传与市场渠道铺设,将“偏安一隅”的湖南本地矿泉水生产企业挤压到一个极为尴尬的小角落。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在2015年针对湖南省143家商场超市的调查中,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包装饮用水品牌从高到低依次是:怡宝、农夫山泉、娃哈哈、康师傅、恒大冰泉、百岁山、冰露纯悦、统一、昆仑山,九大品牌中没有任何“湘军”的身影。而市场销量排行榜前三位的依次是怡宝、娃哈哈、农夫山泉。在这三大品牌中,怡宝与娃哈哈均是以“纯净水”主打天下,农夫山泉则独辟蹊径专攻“山泉水”。
什么是纯净水?什么是山泉水?普通的消费者根本无法进行有效区分,因为矿泉水的开发利用比纯净水、山泉水时间更长,至今湖南本地仍然有很多消费者习惯以“矿泉水”称呼指代所有的瓶装饮用水。
在长沙街头一家小卖部中,一位顾客对老板说:“来瓶矿泉水!”然而,老板给他拿出的是一瓶纯净水,该顾客并没有觉得不妥。记者提醒道:“这不是矿泉水啊,这是纯净水,你买错了!”但这名顾客却回答:“一样的。”
像这样消费者无法辨认区分的情况极为普遍。2015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曾做过一份消费者市场调查。调查显示,湖南省2290位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有98%不能准确区分矿泉水、纯净水以及其他天然水。记者在街头上询问,大多数人也并不能说清楚这几者的区别。正是因为国内饮用水巨头用“纯净水”、“山泉水”抢占市场,彼涨此消,直接导致了曾经红火的湖南本地矿泉水生产企业举步维艰。那么,究竟什么是矿泉水?什么是纯净水呢?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顺泉说,国家的饮用水标准内并不包含一些有机物、抗生素和某些重金属的检测指标。之所以说矿泉水健康,是因为相较于其他两种水,矿泉直接取自深层地下水,细菌的存活需要能量,而地下水封闭的环境恰恰消灭了细菌存活所需能量。再加上偏硅酸和二氧化碳天然具有抑菌作用,因此细菌极少。
可惜的是,湖南省内矿泉水生产企业普遍规模不大、自身难保,很难再投入大量资金持续进行广告宣传。正是因为如此,以至于天宝矿泉这样的地方名牌也一度沦落到“朝不保夕”的程度。2010年接手濒临倒闭的天宝矿泉后,粟庆德用“乱”来形容饮用水市场。
粟庆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很乱,纯净水的生产成本很低,矿泉水的生产成本则很高,做一桶矿泉水的成本,可以生产5桶纯净水,这是1∶5的成本。”他说:“一桶矿泉水的利润没有多少,每桶矿泉水的利润几乎在5角钱以下。”
在采访过程中,多家企业无一例外向记者诉苦,因为常识宣传的极度缺乏,导致市场消费者根本就分不清山泉水、矿泉水以及纯净水。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益阳赫山区。益阳市赫山区有着全国罕见高含量的偏硅酸矿泉群,保护区内共有矿泉水井14处,动态储量规模超过1200万立方米,位居全省前列。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掀起矿泉水开发热潮时,益阳也不例外,曾同时存在10多家小型矿泉水生产企业。但如今,曾经的矿泉水生产企业纷转行离开这一“利润低薄”的行业。
而益阳赫山区日和水厂的老板在2008年就将水厂关闭,彻底退出了矿泉水生产行业。他说:“山泉水和纯净水比矿泉水便宜得多,但是消费者不作区分只看价格。我们的矿泉水完全没法跟人家打价格战,只好关门走人了。”
赫山区原有3家正规矿泉水厂,日和水厂已关闭7年;久运泉水厂目前仅有3名工人,上午生产下午送水;如今维持正常生产的只有日之泉一家。而这仅存的一家生存状况也极其堪忧,去年是其销售最好的一年,销售额达290万元,但仍旧亏损45.6万元。“自从改制为民营以来,今年是第11个年头,每年都亏损,最好的情况也就是持平。”日之泉总经理周丽春说。
几个厂家提到的市场萎缩时间节点与天宝矿泉遭遇市场困境的时间基本一致,可以说在10年前,湖南省内矿泉水生产企业无一例外地遇到了纯净水与山泉水的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