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以“四化”举措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近年来,温州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借助首批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优势,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以“四化”举措推动森林旅游向森林康养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截至2019年底,该市共建成市级森林康养基地40处,雁荡山等5处基地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数量居全省第二,永嘉书院森林康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文成猴王谷等3处基地被命名为首批浙江省森林康养基地。2019年,全市森林旅游康养人次超过5000万,产值超200亿元,产值比2005年增长了300多倍,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超过10%。
一、顶层设计科学化,规划森林康养发展布局。 一是明确发展版块。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率全省之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立足温州“山、海、城”的自然格局特征,按照森林资源的分布及特点,确定“内陆远郊型、都市近郊型、沿海靠山型”三大发展板块。二是明确推进路径。结合该市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制订《温州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年度任务,到2020年全市建成森林康养基地50处,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压实责任,分步推进。三是明确认定标准。率全国地市之先制订《温州森林康养基地认定标准》,规定了森林康养的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和程序、运行评价及退出机制等,形成全市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评定体系。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森林康养项目落地。 一是财政资金扶持。该市级财政3年共安排1000万元扶持资金,专项用于打造10个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各地在此基础上再加码,如乐清和泰顺对获得市级森林康养的单位一次奖励40万元,苍南对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补助最高达到80万元,极大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创新投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如永嘉9个森林康养项目通过吸引永商回归,协议投入资金45亿元,实际已投入超12亿元。2018年实施鹿城田塘头仙人谷等13个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总投资12.69亿元。三是积极鼓励创业。借着鼓励青年回乡创业的东风,以美丽山水召唤他们投身森林康养事业。如洞头一对本在杭州高校教书的夫妻,被百岛洞头美丽风光吸引,投入3000多万元在北岙街道海脚自然村打造海角森林康养基地。平阳一位90后女大学生,放弃高校工作,筹资1000多万元改造民房,在闹村乡南垟村打造雾缘森林康养基地。
三、内外兼修一体化,形成森林康养品牌效益。 一方面对外传播康养理念,引导市场消费。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行业领军企业举办中国(温州)森林康养高峰论坛,在微信朋友圈向120多万个用户定向推送森林康养公益广告,通过制作专题宣传片,编制森林康养手册等方式,引导市民走进森林、走进森林康养基地。另一方面对内丰富康养内涵,激活产业动能。一是实行“科研+”,联合中国林科院成立温州森林康养研究中心,投入科研经费150多万。联合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康养促进会、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开展业务培训,累计培训超过300人次。联合在温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森林康养专家库,发挥其在政策制定、课题研究、基地评审和业务培训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实行“技术+”,建立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林业功能站14处,可实时监测基地负氧离子、PM2.5和臭氧等环境指标。依托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温州专项基金,开展为期3年的基础研究和医学对照试验,用科学数据为森林康养打响广告。三是实行“部门+”,与农业、卫健、民政、体育等部门联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康养项目。如文成云顶山庄森林康养基地在当地医卫部门的指导下,开发中医药特色康养项目,形成独具一格的“养生”品牌。
四、助农增收最大化,释放森林康养绿色红利。 一是以林地流转促增收。引导和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林农以林权流转盘活山林资源,共享发展利益。如永嘉县9个在建的森林康养项目,通过林权流转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150万元以上。苍南鹤顶山茶通天下森林康养基地流转茶园1000多亩,每年为茶场增收20多万元。二是以经营分红促增收。鼓励所在村居入股经营,与森林康养项目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带动增收。如永嘉沙头镇珠岸村将5000亩林地流转给永嘉书院森林康养项目,每年分红门票收入的10%,2018年该村共获得分红110万元。岩坦镇岩门下村将13000亩统管山场作价430万元,入股到楠溪云鼎度假区项目,建成后每年分门票收入的2.5%。三是以带动就业促增收。发挥康养基地“四两拨千斤”的整体带动功能,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如文成嘉南美地中心养生度假区着力发展核心康养服务项目,解决200余人就业问题,成为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通道。
(温州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