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构筑发展新动力

14.10.2015  13:3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周期的背景下,能否将经济发展从原有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过渡到创新驱动——打造创新新动力,是温州能否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科技研发状况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状况为切入点,分析温州市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规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现状

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更多企业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企业研发的意愿不断增强,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数增长较快。2014年,温州市纳入统计的规上工业企业共有4894家,其中有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共1287家,同比增长26.5%;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比例为26.3%,比上年提升3.8个百分点。从企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来看,无论是设置科研机构情况、研发经费投入情况还是研发人员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科研机构设置率稳步提升

企业为了有效地组织研发活动,打造核心竞争力,更注重建立自己的科技研发机构(包括技术中心、开发中心、实验室、研究院所等)。2014年,温州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944家企业设置了科研机构,机构设置率达到了19.3%,比上年提升2.1个百分点。分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的机构设置率分别为81.4%、45.7%和16.1%,表明企业实力越强,对科研机构的设置越重视。

(二)研发经费投入增长较快

2014年,温州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简称R&D经费)投入59.65亿元(详见下表1),比上年增长12.5%, 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36%,比上年提升0.09个百分点。分县(市、区)看,乐清、瑞安、龙湾等三个区(市)的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居温州市前三位,分别达14.36亿元、11.74亿元和9.60亿元;从增速来看,瓯海(同比增长29.9%)、鹿城(14.6%)、平阳(14.5%)居前三位,除泰顺同比下降外,其他县(市、区)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表1  温州及各县(市、区)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情况

地区

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亿元)

同比增长(%)

温州

59.65

12.5

鹿城

5.91

14.6

龙湾

9.60

12.4

瓯海

6.54

29.9

洞头

0.72

12.5

瑞安

11.74

4.2

乐清

14.36

13.6

永嘉

5.90

10.2

平阳

2.10

14.5

苍南

2.11

13.9

文成

0.37

9.7

泰顺

0.29

-18.2

(三) 研发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的主导因素,对于企业来说,研发人员是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关键。2014年温州市规上工业企业中科技活动人员5.4万人,其中研发人员(即R&D人员)3.99万人,比上年增长8.9%。从折合全时当量(即将每个R&D人员参与研发活动的时间进行合计)来看,2014年温州市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3.22万人年,比上年增长11.8%。工业企业的研发人员无论是从实际人数,还是从参与研发的时间来看,均有较快的增长。

二、科技研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温州的传统产业如鞋服、皮革、眼镜、制笔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易被模仿、复制,容易受市场环境的冲击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一直是政府、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温州作为一个地级市,无论从政策支持和资源禀赋上看,还是从区位条件上看,都缺乏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升级的条件。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逐步优化升级,通过科技研发提升技术密集程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温州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温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一)“两新一装”产业增长较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2014年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08.56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工业增速2.1个百分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高新技术产业则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其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将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4年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31.71亿元,同比增长8.2%。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的特点,是工业发展的基础。2014年温州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16.15亿元,居全省第四位;同比增长8.0%,发展形势喜人。

(二)“两化融合”持续深入,劳动生产效率更高

近年来温州市以“机器换人”为工作抓手,推进两化(即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温州市工业投资额750.88亿元,居全省第5位,同比增长24.0%,增速居全省首位;其中代表“机器换人”的工业现代化技改541.84亿元,居全省第5位,同比增长56.1%,增速居全省首位。

随着机器换人的深入,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逐年下降,企业不再走过去劳动密集的发展路径,劳动生产效率相比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提升。2014年温州市工业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2.97万元/人,比上年提升1.23万元/人,同比增长10.5%。

(三)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发展方式更加集约

企业通过研发新技术、实施新工艺,能减少能源的消耗。2014年,温州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76.60亿元,同比增长6.2%。但从能源消耗来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3%,维持在较高水平,降幅高于全省平均0.6个百分点。工业能耗的下降也带动全社会节能降耗。2014年温州市单位GDP能耗降幅超过年度节能目标任务4.0个百分点,节能目标完成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对于温州这样资源匮乏的城市来说,减少发展的能耗,以更环保、更集约的方式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四)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

持续稳定的科技研发投入,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创新成果的高产出。2014年,温州市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991.42亿元,同比增长39.9%,增速高居全省第2位;从专利申请来看,温州市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7875件,同比增长7.5%,其中代表更高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1106件,同比增长3.0%。

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了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并带动企业利润的更高转化。2014年末,温州市工业企业拥有注册商标8110件,同比增长17.3%,其中境外注册1398件,同比增长6.4%。2014年,温州市规上工业实现利润248.36亿元,同比增长13.2%。年末规上工业中亏损企业394家,亏损面9.2%,低于全省平均3.6个百分点。

三、温州市工业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温州市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由于科技发展底子薄弱、产业结构基础不好、高等院校智力支撑不够等原因,仍然面临较多问题。

(一)五大产业研发投入不足,引领支撑作用偏弱

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业作为温州市工业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共有2470家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50.5%。但2014年这五大产业实现的研发经费投入17.68亿元,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29.6%。支柱产业对于科技研发仍不够重视,没有发挥引领支撑的作用。

分产业来看,电气产业中29.5%的企业有开展R&D活动,共实现R&D经费15.90亿元,居五大产业之首;汽摩配、泵阀产业分居第2、3位,分别实现R&D经费7.39亿元和5.43亿元;鞋业和服装产业中开展R&D活动的单位比例仅为15.8%和13.7%,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0.64%和0.49%,远落后于其他三个产业,甚至低于全部规上工业的平均水平。

表2    五大产业的R&D经费投入情况

五大

产业

单位数(个)

开展R&D活动的单位比例(%)

R&D活动经费投入(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R&D经费投入强度(%)

电气

787

29.5

15.90

899.08

1.77

鞋业

722

15.8

3.43

535.90

0.64

服装

226

13.7

1.43

290.81

0.49

汽摩配

494

31.2

7.39

337.92

2.19

泵阀

241

47.3

5.43

195.69

2.78

(二)产学研合作增长缓慢

产学研合作可以有效借助高校院所的资源,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科技统计年报中,委托外单位进行R&D活动所支付的经费(以下简称“R&D经费外部支出”),其支出和构成可以反映产学研合作的情况。当前,温州市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仍然以独立研究为主,企业与外单位合作进展缓慢,产学研合作资金投入不足。

2014年,温州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合计2.03亿元,仅比上年增长4.4%,增幅比R&D经费内部支出低7.9个百分点。从构成来看,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1.64亿元,同比增长4.1%;对境内高等学校支出0.23亿元,同比下降3.0%。产学研合作增长缓慢,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高层次人才缺乏,研发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2014年,规上工业企业中科技活动人员5.40万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9481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比例从上年的18.3%下滑到17.6%。2014年劳动工资统计年报数据显示,规上工业企业中,高级人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的人数总和)占企业人才总数的比例仅为5.3%。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突破。

从科研机构情况来看,作为企业研发活动的主要载体,科研机构的从业人员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014年规上工业企业中科技机构从业人员32170人,其中本科以上人员14749人,仅占45.8%,博士毕业、硕士毕业人员分别仅占0.7%和3.0%。温州的工业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对于大学毕业生仍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四、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在推动工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常态下实现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重要新动力。针对当前温州市工业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实施精准政策措施,努力推动温州市科技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 一)加强制度供给力度,营造创新投入良好氛围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一是以出台《温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为契机,积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二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对高新技术企业在信贷投放力度、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现有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引导作用,一是积极鼓励企业申报“研究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以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让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的利好;二是评选温州市科技创新百强企业,对于研发投入多、产出效益好的企业进行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在温州市范围内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拨款力度,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二是对于申报并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市、县两级财政给予配套资助,对于获得国家、省级认定的企业研发中心,给予资金奖励。

( 二)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科技创新大平台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根据温州市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组建院地共建研发中心;二是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三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方便高校院所推介科研成果、企业发布技术攻关需求,降低合作成本,为产学研合作创造便利的条件。

发挥企业主导作用。一是发挥企业在研发合作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对接国内外高校院所,借力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二是发挥企业在成果应用中的主导作用,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智造”升级。

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一是发挥本地高校的近邻优势,本地高校对温州的产业发展情况熟悉,参与产学研合作更加便利;二是发挥国家大院名校联合研究院的科研优势,参与共建行业创新服务中心,协助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三)落实“人才新政十条”,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构筑人才高地。一是放眼全球,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对产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并给予国内领先水平的资金补助;二是创新引才方式,对于急需紧缺人才,不拘泥于人才合作方式,并加强中介引才、以才引才力度,不断完善引才激励制度。

培育本地适用人才,形成人才洼地。一是立足本地,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方式,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二是借助于本地高校和国家大院名校联合研究院,为各类人才提供进修、深造的平台,不断提升人才的素质。

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打造人才集散地。一是优化城市环境,深入实施“五化战略”,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将温州打造成生态宜人、信息智能、时尚品味、国际接轨的大都市;二是优化服务环境,在人才的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社保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