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两优化一创新”打造职业教育新格局

22.03.2018  19:51

近年来,温州市市县联动优化中职校网布局和专业结构,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全力拓展职教发展空间。目前,全市中职学校从85所整合到39所,其中迁建10所、扩建7所、在建8所,校网布局调整累计投入60.4亿元,初步形成“产教城融合互动,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的职教新格局。

一、以“产教城融合”为引领,优化中职校网布局

一是接轨产业园区布点建设品牌职校。主动对接温州国际时尚智城建设和“两带三区”建设,优化中职校网布局。在浙南产业集聚区和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分别布点建设滨海职教中心、温州技师学院、温州护士学校等新校区。其中,去年秋季投用滨海职教中心占地901亩、投资22亿元,办学规模将达1.2万人,单体学校规模全省第一。

二是扩大职教规模就地培养产业大军。根据《温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企业机器换人等需求,着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中职招生比例由过去36%提高至44%,今年将实现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到2020年中职规模在“十二五”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2.5万人,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是共建共享一批产教融合园区。依托产业园区,多方联动、共建共享集生产、实训、研发、培训、职业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园区,如市教育局牵头依托浙南产业集聚区和滨海职教中心筹建的“温州智能职教研究院”,还有温二职参与“浙南产业集聚区公共物流实训中心”建设,平阳二职参与“平阳宠物小镇”建设等。

二、以“人工智能”为支点,优化中职专业结构

一是打造现代化专业群。围绕温州市委市政府着力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及智能化时代新趋势,优化中职专业结构,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全市初步建成智能制造、文化创意、鞋革服装、网络经济等12个覆盖全产业链的现代化专业群。如鹿城区职技校建立涵盖鞋类设计、制造、管理、营销、专卖、物流、电商等领域的鞋革专业链,为鞋产业提供从设计到销售“一站式人才供给”。

二是推进“人工智能+专业”建设。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加快专业升级步伐,从今年开始,新设一批与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智慧文创等新兴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到2020年全市要建成“智能+”示范专业50个、实训基地30个。目前,乐清职专、鹿城职技校等一批学校已率先推进“智能+”专业建设及开展VR智慧教学实训等。

三是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名企+大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开展“课岗融合、工学交替、教产一体”的课程改革,构建“356中职核心素养”培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已成为地方企业的人才基地,近年来15%以上中职毕业生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今年开始将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和“智能化”人才培养改革,着力打造高素质复合型的现代职业人才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

三、以“混合动力”为驱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一是多形式探索混合办学改革。充分发挥温州作为全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势,引入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探索“公私合营、共同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机制,形成三种典型模式,即“民办”托管“公办”模式(如2015年永嘉县政府引入上海翔宇集团托管永嘉二职,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翔宇管理团队”四方治理结构,通过公私合作充分盘活资源,为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校企一体”模式(如泰顺县石雕艺术学校,在泰顺县委县政府主导下,泰顺县职教中心和泰顺石文化创意园区共建石雕艺术学校,校企并列办学主体,培养当地石雕艺术人才),将专业交由行业企业举办模式(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校将烹饪专业交由温州瓯菜馆和瓯菜协会举办,学校“零租金”提供场地及文化课师资,瓯菜馆提供专业师资并“一条龙”包揽学生实训、实习、培训和就业)。

二是构建校企双主体共赢机制。中职学校引入企业行业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促使企业办学主体作用“落地”,破解了长期以来“校企两张皮”难题。同时也助推企业发展,如温州市港华汽车维修公司参与温职专、瓯海职业中专办学改革后,依托学校力量,4年半时间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拥有8家分公司的连锁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

三是探索建立政策保障。去年以来,市教育局牵头联合发改、经信、国资委等6部门研究制定《关于职业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的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和《校企合作条例(征求意见稿)》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