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水共治仍需壮士断腕

14.09.2015  11:49

   浙江在线09月14日讯 “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日前,来自省环保厅的一条新闻让人振奋:“十二五”期间,国务院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浙江提前一年超额完成。这是一份骄人的答卷,其中,“五水共治”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功不可没。

  今天,“五水共治”正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已进入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先看看今年1月至7月的耀眼成绩单:全省累计完成黑臭河治理投资27亿元、整治383公里,占年度计划的85.6%;全省地表水221个省控断面中,Ⅰ类至Ⅲ类水质断面占69.7%,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8.6个百分点。

  “五水共治”使浙江山川更加秀美,使“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更加和谐。“五水共治”治出了改善环境的新成效,治出了转型升级的新局面,治出了全省治水的精气神,治出了百姓点赞的好口碑。“五水共治”体现了浙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高度自觉,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追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使命担当,体现了全省干部群众对“两美”浙江的不懈追求。

  成绩来之不易,对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大功告成呢?答案是,绝对不行。应该看到,与“五水共治”的目标相悖,少数人在“五水共治”方面还存在三个“不自觉”:个别干部治水不自觉,一些企业转型不自觉,部分群众环保不自觉。比如,部分地区“河长制”责任落实和制度执行尚未到位,企业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不明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反弹压力大。这还只是治污水,其他如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保供水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摆在那儿。

  这注定是一条铺满荆棘之路。从“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看,当前,“松一篙”就有可能“退千寻”。它的艰巨性在于,如果用时半年治好一条黑臭河,污染一天就能让它重回旧颜。现在的问题是,旧的在治,但时有反弹。我们要矢志不渝,聚焦难题,克难攻坚,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攻坚战,就是啃下“硬骨头”,扫除“拦路虎”,清掉“绊脚石”。治水重在常抓不懈、长抓不歇。这场硬仗,只能赢不能输,我们没有退路。

  什么样的认识高度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什么样的治水成效;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什么样的社会合力和群众基础,决定了什么样的推动力量。一句话,深化治水还需壮士断腕。断腕,疼痛;不断,更痛。长痛不如短痛,迟断不如早断。

  提示那些治水不自觉的党员干部,治水是举全省之力在做的一件大事,它是“两山”重要思想在浙江的最新实践,是对发展趋势的理性预判,是对发展规律的本质把握,是对发展路径的科学决策,体现的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有些事情或可暂时装睡不睁眼、偷懒不作为,治水难以蒙混过关,水好不好一看即知。如果想有更大的作为,“五水共治”是一个绝好的大平台,有劲尽管使,因为它有丰厚回报。

  提示那些转型不自觉的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治水就是倒逼企业通过调整结构、科技创新实现升级转型。转型,既是工具理性,又是价值理性。通过转型企业更上层楼、上档次了;通过转型减少污水,体现如何看待发展,如何看待财富,如何看待环境。转型很难,但没有退路。还有,新《环保法》实施后,企业有污染,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活下去,空间将越来越小。

  提示那些环保不自觉的人们,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不断在变。除了治水,还要“治气”、“治土”,整治一切污染。治水有了你的加盟,这一过程就会缩短。或许有人做不到多种一棵树、成立一个公益组织,但可以做到少开一天车,少用一个垃圾袋。习惯如果不是最好的仆人,它便是最坏的主人。

  “五水共治”给浙江带来喜人变化,带来诸多好处,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下去。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需要一种定力。定力,来自“两山”重要思想的指导,来自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来自浙江坚实的基础,来自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我们需要一种淡定:面对矛盾问题,面对利益诉求,克服思想上的畏难、厌战、急躁等情绪。我们需要一种笃定:不放弃、不松手,永不懈怠、勇往直前,协力夺取“五水共治”的最后胜利。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